太仓海天禅寺的宝塔简介 宝塔的由来寺院之宝塔,亦称佛塔,藏语称“藏文”(曲登),原是印度梵文Stupa(窣堵波)的音译,还有称为浮屠,即来源“Buddastupa”。佛塔是佛教的象征。佛塔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根据佛教文献记载,佛陀释迦牟尼涅盘后火化形成舍利,被当地八个国王收取,分别建塔加以供奉。遍布我 国南北东西的上万座佛塔,是古代高层建筑的代表,其用料之精良、结构之巧妙、技艺之高超、类型之丰富,远远超出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笔端。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人我国以前,我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当梵文的stupa与巴利文见Thupo传入我国时,曾被音译为“塔婆”、“佛图”、“浮图”、“浮屠”等,由于古印度的Stupa是用于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经之用的,亦被意译为“方坟”、“圆冢”,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造塔的功德《僧只律》中说:“真金百千担,持用行布施,不如一泥团,散心治佛塔。又《百缘经》中说:“佛告阿难,昔迦叶佛入涅盘后,有迦翅王收其舍利,造四宝塔。时有长者,见竖塔枨,心生随喜,持一金钱,安着塔下,发愿而去。缘是功德,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常有金钱,受福快乐,。
太仓海天禅寺的寺庙来源 红庙座落于太仓市大东门外。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孙吴赤乌年间(238-251),是当时经常率船队出海航行贸易的太仓大商人陈丹(人称“红脸儿”)捐资兴建。此后历代都有所增建,规模逐渐扩大。至明宣德年间(1426-1435)达于全盛,其时占地百亩,拥有六殿六堂四楼三阁,计有一百余间房屋。常住僧人不下百人,香火旺盛,辐射区域除本县全境二十四亩外,还远及四府十八县(四府即江北通州,江南苏州、松江、嘉兴等)。庙东的浏家港乃太仓门户,因其地处江海河汇流处,历来成为兵家攻守长江口之要地。史传南宋名将韩世忠曾打败金兵于此。明代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由此处启碇。太平天国忠王李自成在此与清兵交战,取得“板桥大捷”。红庙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累遭兵火,历经沧桑,后毁于“文革”浩劫中。1992年,经政府批准,在红庙原址东边,破土拓建一座以佛寺为主体,从事佛学研究,发扬东方文化,融寺院、学苑、老年安养院和旅游景点于一体的新型古刹。1994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八十多高龄的苏渊雷先生参观了正在兴建中的红庙后,挥毫泼墨,写下了“海水摇空绿,天花拂袂来,禅边风月好,寺傍板桥开”缘起,并命名为海天禅寺。寺院经过八年努力建设,初具规模。
从嘉定江桥怎么去太仓市的海天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