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成都市新津区人民医院急诊科门口,一辆救护车呼啸而至, 数名医护人员推着急救床,飞速朝救护车奔来。躺在病床上的是市民刘女士,十多分钟前,她发生车祸,从高处坠落,全身多处骨折,生命危在旦夕。
多科协作、顺利完成
高难度胸椎爆裂骨折内固定术
患者成功救治
……
7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成都市新津区人民医院见到了当时给这位患者抢救的主治医生,当时参与会诊的医生仍记忆犹新。该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场手术是医院首次完成的胸椎爆裂高难度手术。
争分夺秒,紧急收治确诊
病情就是命令,一刻也不能耽误!在考虑患者伤情十分危急,医院立即启动了绿色就医通道,迅速为患者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将她送入了重症医学科,为患者赢得了黄金抢救时间。
据新津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医生田野回忆,41岁的患者刘女士(化名)来到急诊室时,病人意识还比较清楚,主要症状为头晕、胸背部疼痛、面部苍白。“在检查时发现刘女士出现双侧多根肋骨骨折、双肺挫伤、双侧血气胸等多项并发症,病情危重。”
多科协作 专家迅速集结
经过紧张的抢救,刘女士生命体征转危为安,但随后一个棘手的情况摆在了重症医学科主任孟强面前,为了改善患者预后,还需要进行手术干预治疗,但因患者有多项并发症,手术风险极高。重症医学科随即启动了“多学科诊疗模式”(MDT),联合多科进行多学科会诊,共同研究手术方案。
“麻醉科吗,重症医学科有一受伤女性需要抢救手术。”“骨科吗,重症医学科有一名高位截瘫的女性需要会诊。”“胸外科吧,重症医学科有重伤人员需要会诊。”接到电话后,骨科、胸外科、麻醉科等科室的专家迅速集结。
专家评估 手术风险巨大
骨科主任苟兵回忆说,在查看患者伤情和检查结果后,他说患者胸7—9椎体爆裂性骨折伴脱位,脊髓损伤伴高位截瘫,双肺挫伤。他认为应进行手术治疗,恢复脊柱力线,椎管容积,解除神经根压迫,但术后仍有很大可能高位截瘫。
麻醉科杜智医师评估了患者的基本体征情况后,预测了麻醉风险,必要时候可在手术过程中间断双肺通气,麻醉能满足手术需求,但仍有相关麻醉风险。
重症医学科主任孟强反复告知患者家属,患者断端错位明显,伤情严重。他说道,手术难度及风险极大,手术和麻醉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加重,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及其他难以预料的情况导致患者死亡。
多科室的医师与患者家属谨慎地探讨手术方案及手术风险,最终决定,在患者身体状况许可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减少患者神经损伤,为后期脊柱神经争取多一丝恢复的机会。
7月17日,在骨科主任苟兵的带领下,医护团队历时5个半小时为患者成功施行了胸椎爆裂骨折内固定术。
术中出血量大 危在旦夕
麻醉、清创、固定……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高难度操作。但预期的问题依然发生了:患者在术中不停地渗血、出血,失血量达800毫升以上,需要立刻输血。
“病人出血比较多,末梢循环就会不好,血压也比较低,病人机体会承受不了。”参与手术的骨科副主任郑阳民医生说,按照术前方案,我们对患者予以紧急输血,在手术中,差不多输了约800毫升的血。
出血问题虽然得以控制,但医生仍不能松懈,还对其进行术后12小时的观察。在患者趋于稳定后,连续奋战5个多小时的多学科联合手术抢救的医护人员终于松了口气。患者也转入ICU进一步密切治疗。
预防术后并发症 患者病房里吹气球
“吹气球是我们医院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一种功能锻炼,原理在于通过运动改变肺的通气量。”重症医学科(ICU)医生田野说,考虑到患者双肺挫伤,专程为患者拟定了肺功能提升计划,每天吹气球2—3次,每次吹15—20分钟。
“深吸一口气,吸到不能吸为止,屏住呼吸,对着气球口慢慢吹,吹到吹不动为止……”刚开始,田野查完房会特意到刘女士床前,指导她“吹气球”锻炼。另外,还有病区护士每天监督“作业”完成情况。田野解释,这种腹式呼吸的方式,长期坚持有利于减少肺内残余气量,改善肺功能。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经过康复期治疗,刘女士的肺部功能慢慢开始恢复。
医生不仅治病还不忘“治心”, 从刘女士住进重症监护室的第一天开始,20多天来,科室护理团队除了要进行吸痰、翻身、处理大小便、给予功能锻炼指导等专业细致的护理操作外,每天还要跟刘女士闲话家常,给予鼓励和安慰,一点点地帮助她缓解了心理压力,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情绪逐渐趋于稳定。
记者手记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 很多时候医生拼尽全力,用尽一切办法,只为和死神抢人。医生也是人,面对生死时也会手足无措,但是他们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精力,不愿放弃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 究其原因,除了抢救成功时的欣喜和成就感之外,医德与责任,可能是让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 用重症医学科主任孟强的话来说,“但凡上班一天,就要为自己的这份工作去承担相应责任,这是职责所在。”
● 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医者仁心”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图文编辑:雷莉娟
图文审核:郭 箐 李琳佳
总 审 核 :彭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