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每一个清朝清官的绰号后面,都有一把辛酸泪

2020-07-28新闻12

文/唐俑

于成龙画像

01

半鸭知县

于成龙,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康熙朝著名清官。

早在顺治十八年,于成龙就走上了仕途,那一年,他被任命为广西罗城县知县,虽然在任上干得很出色,但是直到康熙六年,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后来,于成龙迁任湖广黄州府同知和知府,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等职,康熙二十年(1681年)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于成龙为官二十多年,三次被举“卓异”,政绩卓著,廉洁刻苦,康熙赞他“清官第一”,为官期间深受百姓爱戴,死后康熙帝亲自为他撰写碑文。

所谓“卓异”,字面的意思是指杰出之人,在清朝,这两个字是荣誉的象征——清制,吏部定期考核官吏,文官三年,武官五年,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者称为卓异。

于成龙三次被举“卓异”,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

早在罗城县当知县的时候,于成龙就因清廉而远近闻名,而清廉二字,往往是穷,甚至是一贫如洗的代名词。

那时正值清朝初立不久,经多年战乱,广西百姓穷困潦倒,匪盗横行,派到那里的官员,宁愿不当官,也不愿去上任。

于成龙不怕,毅然赴任,因为那时他年纪不小了,也许这是他这辈子唯一的机会。

到了那旮旯才知道,罗城的穷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所谓的城连城墙都没有,县衙也没有,他只好在一间破败的草房子里办公,草房子四周,长满了一人多高的杂草——公廨在丛篁深箐间。

困难吓不倒他,他一上任,就“平寇盗,垦土设学”,练乡兵维护治安,请朝廷减赋税,设立救济院等,多措并举之下,渐渐民以大安。

有一年,儿子到罗城去看他,回去的时候,穷得连自己都吃不饱饭的堂堂于知县,实在没有盘缠给儿子,想起厨房还有一只咸鸭,只好切下一半,叫儿子带在路上吃,从此人谓之“半鸭知县”。

后来,虽然官儿越做越大,但他清廉依旧,为了给当时腐败的官场树个榜样,他的生活,甚至比之前更苦,仆人也跟着他吃苦,因为他常常把糠掺杂在米里,煮粥与仆人共吃。

至于“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则更是他的日常,于是又得了个“于青菜”的绰号。

与其他东西相比,青菜还算是高档食物,很多时候,吃一顿青菜对他来说也是奢侈,“无从得蔬茗”的时候,他下班后就来到总督衙门后面,采摘衙门后面的槐树叶为食,把那些槐树都采成了秃子。

汤斌画像

02

豆腐汤

这里的“豆腐汤”不是一个汤,而是指一个人,一个叫汤斌的人。

据《清史稿》,汤斌是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人,生于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

出身阀阅旧族的汤斌家教很严,15岁前就读完了《左传》、《战国策》、《公羊》、《史记》、《汉书》等书,很有学问,顺治九年考中进士,初为宏文院庶吉士,授国史院检讨。

顺治十二年,出任陕西潼关道员的时候,汤斌的身上,就打上了清廉的烙印,上任时,与其他官员八抬大轿、前呼后拥不同的是,他仅买了三头骡子,主仆两人各骑一头,另一头用来驮行李。

所谓行李,不过是两副破旧的被褥,和一个竹制书箱。

除陕西潼关道员,汤斌先后担任过翰林院侍讲、《明史》总裁、内阁学士、江宁巡抚、太子胤礽的辅导大臣、工部尚书,死于工部尚书任上。

被康熙选为太子的辅导大臣,前往京城时,苏州百姓舍不得他离开,哭泣挽留,但没有成功,就停市三天,拦路烧香为他送行。

从走上仕途那天起,汤斌没贪过一钱银子,全靠俸禄养家糊口。

清朝官员的工资不高,最高级别的正一品,年俸也才一百八十两银子。

汤斌还不是正一品,所挣的那点工资,要想养家糊口,实在是勉为其难。

于成龙“终年不知肉味”,汤斌又何尝不是如此,早在陕西潼关道和江西岭北道任职时,他就养成了不沾荤腥的习惯,比和尚还和尚,所谓菜肴,只是一碗豆腐汤。

由于一日三餐都只有一碗豆腐汤,汤斌便得了个“豆腐汤”的绰号。

他苦,家人也跟着受苦,妻子马夫人竟然只有一件破烂的夹袄,转身时还得慢点,稍微快了点,就有棉絮散落。

堂堂朝廷命官的夫人,简直穿得像个叫花子!

在江南当官时,堂堂江宁巡抚家,竟然连鸡都不准吃。

有一次,汤斌检查家里账本,发现有一天竟然买了一只鸡,急忙把仆人叫来,问是哪个买的。

原来,长子汤溥实在馋得没法,或者是见爹爹太辛劳太消瘦,就让仆人买了一只鸡。

儿子不知道,他犯了老爹的大忌。

汤斌马上让仆人把老大叫来,令他跪下,破口大骂:“江苏不是咱们老家河南,这里什么都贵,鸡也很贵,你想吃鸡,就回老家吃去!”

他还把这事上升到了一个原则性的高度——读书人吃不得苦,将来如何安身立命!

命儿子跪诵完《朱子家训》,他真的把儿子赶回了河南老家。

处理完儿子,他又把买鸡的仆人打了一顿。

在京城当工部尚书时,汤斌还得了个“羊裘尚书”的外号,因为上朝时,他总是披着一件破旧的羊皮袄。

值得说明的是,清官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好,有的官员虽然清廉,却往往无能,所谓“有廉缺才”。

也是著名清官的张伯行,就是个“有廉缺才”的典型,当他康熙四十八年从福建调任江苏巡抚,整个路费仅花了一两银子。

如此清廉,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以至于人们说他是“矫廉”,言外之意是故意做给他人看的。

清廉倒是清廉了,张伯行也始终如一,做到了他那句“我为官,誓不敢取民一钱”的名言,但工作能力实在差劲,以至于他所管辖的江苏省内,“盗贼出没,案件堆积如山”。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虽然很赞赏他的清廉,却也恨他的无能,给了他这样的评价——张伯行操守虽清,为人糊涂,无办事之才。

而雍正更是对之前的“清官政治”,对“凡清必好”、为清而清的社会风尚不以为然,曾直斥张伯行为木偶。

所以,像于成龙和汤斌这样,既清廉又有才干,都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更显得难能可贵。

#清朝#康熙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