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经济发展|“十四五”期间安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2020-07-28新闻14

丰志培

“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趋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共同作用的关键阶段,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将持续上升,市场需求和要素供给条件将深刻变化,加快产业现代化体系建设、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一、“十四五”期间产业发展基本形势判断

一是需求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呈高度化发展趋势。当前国内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张与需求层次的提升,将使得重化工业和一般性加工制造业增长压力显著增大,产业加工度和技术密集度趋于提高。按照主营业务收入计算,我国原材料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占比由2012年的33.8%下降到2017年的31.6%,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由8.7%提高到11.7%,在供需矛盾作用下,未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二是新科技革命促进产业数字化步伐加速。随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兴起,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逐步向各类产业广泛渗透拓展,2018年我国在全球电子商务零售交易额中所占比重增长到40%以上,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产业数字化步伐加快,不断催生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品。

三是大健康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2017年,我国大健康产业经济规模为62181亿元,占GDP的7.6%,比2011年提升2.4个百分点,是“十三五”期间发展最快的产业。健康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提升、中等收入群体占社会阶层的比重不断上升,在“十四五”期间大健康产业成为新增长点,也是具有确定性的发展大势。

四是生态建设进入关键期,产业绿色化转型趋势明显。我国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能源资源环境依赖型特征,对化石能源高强度的消费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空前高度,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力争“十四五”生态环境出现趋势性好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以预见,未来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产业将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五是国际竞争格局调整,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随着国际分工模式逐渐由产品分工转向要素分工,各个国家的区域合作日益深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成为当前国际主流生产模式,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发生明显变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国际中的地位相对提升,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

二、“十四五”期间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结构需要调整

一是产业结构需要调整。2019年安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9:41.3:50.8,相较于2016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安徽三次产业已基本呈现出“三二一”结构。“十四五”期间还需要进一步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生产效率,释放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二是行业结构需要调整。制造业强省战略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重点战略,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冲击下安徽制造业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同时又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传统低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为继,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企业结构需要调整。从规模以上工业数量来看,2018年安徽规上企业数量约占全国比重5.14%,相较于“十二五”时期末(2015年,比重为4.98%)有所提升,但新形势下与长三角区域其它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此外安徽市场主体研发能力不强,创新创业不足,“独角兽”企业尚未出现。整体上看安徽市场主体数量和质量还有待提升。四是产品结构需要调整。各行业均存在产品生产工艺落后、产品层次不高、新产品开发不足、国际市场份额小等问题,亟需调整产业内产品结构。

2.产业需要升级

一是农业亟需升级。安徽农业大而不强,农业供给偏重于数量结构,农产品附加值低;优质农业市场主体少;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不足。要加快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水平。二是工业亟需升级。安徽在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又迎来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任务。要切实推进制造业互联网生产模式,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快工业升级。三是服务业亟需升级。安徽服务业多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发展与升级的双重任务,亟待在量和质两个层面加以提升,尤其要大力发展高科技服务业。

3.发展方式需要转变

安徽省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不足,要推动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安徽制造业前十位产业多数属于资源消耗性的产业,面向未来发展经济,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降能降耗,推动资源消耗向节能降耗转变。近些年安徽工业发展速度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小觑,要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推进绿色化生产,创新绿色产品,推动环境污染向生态友好转变。

三、“十四五”期间产业发展的路径

1.农业领域重点推进组织化发展模式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充分利用安徽农产品特色资源,在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攻方向的基础上,提升深加工水平,实现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发展。

实行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提升农业规模化水平。因地制宜培养一批种养结合、生产休闲结合的综合型家庭农场,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的复合型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兴办农机作业、统防统治、农资购销、农产品电商平台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土地集中和较大规模生产为基本前提,优化配置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实现农业增值增效。

有效组织农业科技攻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培育优质农业市场主体,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重点在经济作物提质增效、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联合攻关,加快产出一批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产品。引导支持“农业+互联网”,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发展“智慧、精细、高效、绿色”工业化农业。

2.工业领域重点推进创新型发展模式

智能化赋能,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把握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产业发展规律,赋能家电、汽车、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发展。推进以机器人、数控机床、3D打印为支撑的智能化生产流水线、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创新,建设若干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智能化产业示范基地),鼓励制造业企业走工业化信息化融合之路。

构建创新生态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和科教资源,积极引入省外产业和要素资源,利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政策,构建三大创新生态圈,通过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促进产业集聚,培育龙头企业等措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在“十四五”期间,安徽可在生物医药、精准医学和健康大数据、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上布局。

“三新”(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仍然是“六保六稳”重要依托。要通过“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制定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原材料、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向加工型重化工业升级,大力发展冶金、非金属材料产业的精深加工,重点发展面向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和新兴产业需求的轻质、高强、新型材料;利用煤炭资源和水资源丰富优势,发展煤电化一体化、绿色化工,发展循环经济;使两淮成为“绿色能源之都”。利用中医药文化和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

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度参与长三角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分工合作,与江浙沪合作共建若干产业园区,积极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加强产业发展合作。争取与江浙沪共同布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更广范围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走“科创+产业”道路。

3.服务业领域重点推进融入式发展模式

依靠科技创新改造传统服务业。要促进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融合,以服务外包、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等新业态新模式为切入点,实现科技创新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发挥安徽省在中药资源、生物医药领域的比较优势,推动医疗护理、康复保健、休闲旅游、精准医学等健康服务业发展,突出特色,打造“安徽服务品牌”。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面向一二产业升级,大力推进互联网+相关技术创新,发展农业生产托管、工业智联网(需求牵引,按需制造)等新型生产服务方式,补齐现代服务业发展短板。围绕高新技术服务产业链,培育一批高新技术服务市场主体,以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基地以及相关产业功能区、园区为载体,着力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的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

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丰志培

(转载自《长三角观察》2020年第6月号(总第101期)

#污染治理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