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从后勤供给角度,分析秦惠文王攻打巴蜀而非韩国,两权相害取其轻

2020-07-28新闻19

导语:秦惠文王是如何决断攻打巴蜀而不是韩国,主张攻打巴蜀的司马错和主张攻打韩国的张仪,各有什么理由?巴蜀能为秦国提供战略后勤资源,落在敌国手中对秦国伤害更大,两权相害取其轻

战国时代是一个比拼综合实力的年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军事实力是国家是否能够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保障,但是一个合格的强大的军队背后,都有一个经济强盛、内政稳定的社会背景进行支撑,所以在战国时的文臣武将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在春秋战国,天子式微,诸侯争霸,乱世纷争的大的社会环境影响之下,出现了好多文臣武将的搭档,比如说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和吴起、燕国中期的乐毅和剧辛、又比如齐国的田忌和孙膑,这些人都是比较好的搭档。我们今天所要提到的这一对,也是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搭档,他们就是张仪和司马错。

张仪是战国时代著名的纵横家,他凭借着他卓越的口才,为秦国牟取很多的土地利益,让那个时代的秦国真正的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也当真实现了三寸不烂之舌能敌百万雄狮的奇迹,几次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化险为夷。可以说那个时候的张仪,就是秦惠文王的左膀右臂之一,是秦惠文王那个时候政治决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靠。

司马错是秦惠文王时期的大将,在秦国历史上也算是非常著名将领,他是远距离长途奔袭作战的主要发展者。这两个人的搭配可以说是,内可以安定秦国的内政和各个方面的发展,外可以开疆拓土威慑其它的国家,无论是在秦国的历史上还是在整个战国时代的历史上都是让人闻风丧胆的组合。

我们今天要讲的并不是他们两个完美的配合,而是他们两个之间的一次意见分歧,而正是这次意见分歧,让秦惠文王发现了秦国的另一处战机,也让秦国收获了巨大的实际利益。这一次分歧就是他们二人关于先攻韩,还是先攻占巴蜀的问题上的不同意见。

让我们今天重点分析的就是这两个人对于各自的意见都有着哪些理论方面的支撑,都是什么样的因素让他们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而针对自己左膀右臂的不同意见,秦惠文王又是如何进行决断的?

张仪主张攻打韩国

天下咽喉韩国是兵家必争之地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张仪为何主张攻打韩国?第一个原因是因为韩国的战略地位。事实上,在最开始的时候,中原地区的核心国家是晋国,而在晋国被分裂之后,韩赵魏这三个国家就占领了中原地区的核心地段,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韩国的地理位置比赵国和魏国这两个国家更加优越。

韩国具有天下咽喉之称,它基本上处于那个时候中原文明所占领的土地中心,与许多的国家都有着相邻的土地,而秦国是一个地处偏远西部的诸侯国,虽然它的土地面积比韩国要广阔许多,但是它的地理位置却远远没有韩国来得重要,所以占据了韩国其实就等同于占据了中原核心地段的战略地区,对于秦国后来的东进有着很好的奠基作用。

吞并韩国可以钳制魏国、楚国

第二个原因就是为了威慑其他的诸侯国,主要是魏国和楚国这两个国家。我们知道魏国和楚国这两个国家,一直都是战国时代十分强盛的诸侯大国,魏国因为之前进行了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成为战国首霸,此后虽然衰落却也一直排在战国七雄的前列。

而楚国作为一个老牌诸侯国更是地大物博,韩国是一个夹在魏国和楚国中心的国家,如果一旦能够吞并韩国,那么首先在地理上,就能够极大程度上隔断楚国与魏国之间的联系,北面可以对抗魏国,南面可以对抗楚国。

秦国如果威慑了魏国、楚国这两个诸侯大国,就等同于在山东六国的心脏上插了一把刀,能够极大地提高秦国对于中原地区其他诸侯国的威慑作用,更好地为秦国的统一事业服务。

吞并韩国难度小,能够破除合纵策略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韩国本身综合国力的原因。在战国时期的七大诸侯国当中,韩国的占地面积是最小的,在发展上也是最为弱小的,它甚至比不上北方的燕国,燕国虽然也是积贫积弱已久,但是它毕竟是西周的开国诸侯,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沉淀,而同时它的土地面积比韩国要广阔许多,这就导致韩国其实是山东六国当中最好拿下的国家。

后来秦王嬴政一统六国时,首先拿韩国开刀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攻打韩国比攻打其他的诸侯国要方便很多。张仪是站在统一的大局方面进行考虑的,他认为如果秦国想要一统中原,那么必定要消灭山东六国,而韩国无论是在整体实力上,还是在战略地位上都是秦国最好的攻打对象。同时,如果秦国能够占领韩国的话,那么山东六国之间的合纵政策也就不攻自破了。

毕竟合纵是六个国家之间的一种联盟或者是约定,而在合纵刚建立的时代里,一个国家被另一个国家所吞并,那么其他的国家自然会对这一政策的实际作用产生疑问,如此一来,在合纵这一联盟的内部就会产生嫌隙,秦国也就更加方便破除合纵对自己产生的压力了。因此,张仪才会在那个时候主张首先占领韩国。

司马错主张攻打巴蜀地区

司马错认为韩国实力虽弱小,但也不易攻取

我们再来看一下司马错为后主张攻打巴蜀地区。第一个原因是对于秦国发展状况的考量。司马错认为,韩国虽然自身的综合实力比较弱小,但是其毕竟是七大诸侯国之一,想要吞并韩国难度必定不小,而秦国在那个时候才刚刚的发展壮大起来,在这样的发展薄弱阶段就去吞并其他的诸侯大国是有一定风险的。

韩国合纵和地缘政治优势,使得其他国家不会轻易放弃韩国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合纵对于攻韩的影响。在那个时候,山东六国的合纵策略刚刚成型,韩国最为合纵成员的一员,秦国想要攻打韩国势必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反对,如果因为这件事情而招致了山东六国的共同抵抗,那么对于秦国来说将是得不偿失的。

同时,韩国确实拥有着很高的战略地位,而这个战略地位是利处也是弊端。对于秦国来讲,如果拿下了韩国那么将是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次战争,但是同样山东六国也会因为韩国的战略地位而对韩国进行援助,如果秦国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一举击溃韩国,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成功的以一敌六,那么最好不要去触碰韩国。

巴蜀地位能为秦国提供农业上的战略资源

第三个就是对巴蜀地区在农业发展上面的助益的考量。巴蜀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的发达,尤其是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上。受商鞅变法当中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秦国是一个非常注重农业经济发展的国家,同时在整个战国时代,农业经济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是国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经济循环的主要推动力。

巴蜀地区因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在农业的发展上面比中原地区要先进很多,粮食的产量也要高出许多,如果能够占领巴蜀地区,那么国家的基本发展就再也不成问题了,最重要的是军队的打仗也好行军也好,都离不开粮草的支撑,如果能有巴蜀地区的天然粮仓的优势,那么粮草资源就不再是困扰军队的一大问题,秦军便可以进行长途的奔袭作战。

秦国进行灭国战争,粮草供应决定胜负的关键

秦国并不像中原地区的魏国、韩国那样拥有着很强的战略地位,如果到后来真的发动统一的灭国战争的时候,秦军势必要进行长途奔袭作战,甚至在远离秦国发展中心的地区与敌军进行长期对峙,在这样的时候,粮草就成为了战争能否胜利的一个关键因素。

最后,巴蜀地区的军事实力弱小也是司马错的一种考量,毕竟巴蜀地区远离中原文明发展的中心,因为自然方面的优势才有了强盛的农业经济发展,但是在军事实力的比拼之上还是比中原地区的韩国一弱小的。

攻打巴蜀比攻打韩国难度要小很多

因此,攻打巴蜀地区相对来说要比攻打韩国付出的代价要少,而且因为巴蜀地区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其他国家如果想要插手秦国与巴蜀的战争也非常的困难,不像攻打韩国可能会引起多国联合反抗的情况一样,攻打巴蜀所受到的阻力会小很多,而秦国那个时候又是刚刚的发展壮大起来,攻打巴蜀不仅成功率高冒得风险也小,最终获得的结果也可以向攻打韩国那样丰盛。所以,司马错主张首先占领巴蜀地区。

其实这两个人的观点各有各的道理,而如果成功,无论是哪一条道路都将给秦国带来巨大的实际利益,也都会让秦国的综合实力更上一个台阶,所以对于这件事情的判断和决策,秦惠文王是左右为难,但是最终他选择了司马错的主张,而他之所以选择首先攻占巴蜀地区,不仅有司马错的考量,还体现了对天下局势的一种把控能力。

秦惠文王的战略考量

巴蜀若落在敌国手中,对秦国危害更大

在秦惠文王看来,巴蜀地区同样具有着很大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一个天然粮仓,更是一个可以让秦国进可攻退可守的保障;事实上,在那个时候觊觎巴蜀地区的国家不在少数,除秦国之外,南方的楚国与北方的赵国都对巴蜀地区有着不同的考量,而一旦巴蜀地区落入这两个国家的手中,或者是落入匈奴人的手中,那么对秦国都是一个巨大的危险。

如果那样的话,其他的国家就会对秦国形成一个包围圈,让秦国失去退路,而如果秦国能够占领巴蜀地区,那么无论是对楚国还是对赵国都多了一种威慑,而这种威慑作用完全不亚于占领韩国之后对其他国家的威慑作用小。两权相害取其轻,所以结合司马错的理由以及对于天下局势的一种考虑,秦惠文王选择了赞同司马错的主张。

长平之战中,巴蜀地区为秦国提供战略资源物资

实际上,在司马错占领巴蜀地区之后,虽然没能够立刻体现出实际的价值,可是在后世的发展进程当中却是一次又一次的为秦国的胜利提供了支撑,尤其是在长平之战的时候;长平之战对于赵国来讲是在自己的家门口进行作战,无论是修建防御工事也好还是对军队的粮草支援也好,赵国都是比较方便的。

可是秦国却不一样,长平之战对它来讲是一种长途的奔袭作战,对秦军的综合实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这样的一场长期对峙当中,军队的作战实力、将领的指挥能力以及粮草的支援能力都会是胜利与否的关键。

而在这三年之后,秦军在粮草这一方面显然出现了力不从心的状况,又正好赶上国内的自然灾害,农业发展受阻,粮食产量降低,而在这个时候,巴蜀地区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为了能够获得战争的胜利,也为了能够及时的解决因为自然灾害而受阻的农业发展,秦惠文王下利修建栈道从巴蜀地区向下运送粮草,于是才有了李白蜀道难中的那一句天梯石栈相钩连,秦人就是用那种方法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地区运送粮草,最终获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

综述

笔者认为,事实上,站在一个后来人的角度上来看,攻打巴蜀地区确实比攻打韩国更能够为秦国谋去实际的利益,因为韩国毕竟是中原地区的诸侯大国,其所牵扯到的是七大诸侯国之间异常复杂的利益关系网络,它的生存危机必定会损害到其他国家的利益。

那么秦国如果不是处在一个绝对强势的地位上,不能够在对战山东六国的时候拥有压倒性的优势,那么其实很难取得攻打韩国这场战争的胜利,所以尽管攻打韩国最终的报酬十分的丰厚,但是所面临的风险和实施起来的困难也同样是非常之大。

从这件事情当中,我们能够看到,张仪和司马错这两个人除了拥有才华外,更能够体会到秦惠文王的那种雄才大略,他其实对天下局势的把控是非常独到的,而秦国也正是在他的手里才完成了商鞅变法走向了更加强大的道路。

所以,一个君主对于国家的发展道路还是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的,如果秦惠文王当时赞成了张仪的做法,那么后来的秦国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当然,历史不容许我们去假设,我们也无从得知,如果秦国不打巴蜀而攻打韩国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但是我们却能够在既定的历史上看到秦惠文王那次决策的精准,不仅是对他当下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更为秦国后来的东征天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汉书》等

#秦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