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林下空间变“聚宝盆”低收入户全摘帽 小黑垡村借绿生金

2020-07-28新闻18

北京农林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在小黑垡村成立了科技小院,并选派了两个研究生驻村。 武亦彬摄

大兴区唯一的市级低收入村长子营镇小黑垡村,如今“逆袭”为远近闻名的林下经济明星村。这不,前两天50亩银杏林下栽种的70万株洋葱又喜获丰收,预计可盈利17万余元。不仅有洋葱,还有120亩林下食用百合、97个大棚的蘑菇,都能带来稳定收益。

靠着在2000多亩平原造林的新林下发展林下经济,全村230户低收入户已全部成功摘帽。低收入户李树合说:“自打有了这份买卖,我家年收入从4千元涨到了6万元。”

村里人都称呼李树合为老李,他和妻子都患有腿疾,几乎没有劳动能力。“最困难的时候,就连卫生纸都要去小卖部赊账,到月底领了救济金再补上。”老李想起当年直叹气,因为没有来钱的道儿,家里的外债账本越来越厚,到2015年,共有外债13万余元。

“我们村地理位置有些偏,没有产业基础,而且老年人多、残疾人多,发展面临着劳动能力较差、增收渠道窄等难题。”小黑垡村党支部书记韩森说。

这几年,借着全市百万亩大造林的东风,村里通过流转土地建起了2000多亩景观生态林。林子刚栽下没几年,树冠还没有郁闭,发展林下经济正是好时机。2015年,村里借了35万元启动资金,与一家企业合作种植万寿菊。村干部带着39个村民一起和万寿菊打交道,其中就包括老李夫妇。

虽然行动不便没法下地浇水施肥,但村集体安排夫妇俩坐在地头做挑选花瓣等轻巧活儿,身体吃不消就请假,按天算工资。年底一算账,家里增收了8千多元。村民对林下经济满是期待,越来越多人想加入进来。韩森却合计着,林下经济是个增收的路子,但真想要发展成规模,还需要政策支持。

转眼到了2016年,小黑垡村被认定为市级低收入村,370户村民有230户被认定为低收入户。接下来的几年,借助政府的各种“脱低”政策,村里引来了一个又一个低收入帮扶项目,其中的绝大部分都与林下经济有关。各路专家,也来了一拨儿又一拨儿。

第一批来村里提供帮助的是北京农林科学院的专家团队。“专家们第一次进村,是个大清早,还下着雨,人家连口水都没喝,就直奔地里采样本。”这一幕深深印在了村民的心里。老李说,他信这群脚上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专家。

韩森记得,专家全都和他留了联系方式,经常沟通了解村里的劳动力状况和农业种植经验。结合小黑垡村的实际情况,专家团队给小黑垡村量身打造了林下食用菌基地的建设方案,就连97个棚分别建在什么位置的具体原因,都在报告里有体现。

此后,不论是大棚建设还是食用菌种植期间,地头总少不了专家的身影。到饭点儿了,他们就和村民一起到村委会食堂打饭,同吃同劳动,一点儿也不摆架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食用菌种植在第一年就大获成功,高峰时每天可以产出1千斤,村民也不用为销路发愁,因为北京农林科学院专家早已帮忙对接了大洋路批发市场。之后,随着村民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食用菌又成功打入了高端市场,装入礼盒进行销售。2018年年底,北京农林科学院的专家又帮着村里引进了林下食用百合,第一季就获利47万余元。今年,又增加了洋葱、胡萝卜的种植和北京油鸡的生态养殖项目,都在2000多亩林地内开展。“专家给咱小黑垡村指了条增收致富的明路。”韩森经常和专家们微信聊天,话题也自然离不开林下经济这个“聚宝盆”,确保小黑垡村“脱低不返低”。

2019年6月,在市委统战部的支持下,北京农林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又在小黑垡村成立了科技小院,选派两名研究生驻村,在低收入帮扶、林下经济发展、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乡村旅游、人居环境提升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在研究生郑俊涛和高亮的书桌上,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坚持下去,决不做逃兵,凡事不要急功近利,脚踏实地做事。“我们要把小黑垡村的‘逆袭’故事写进毕业论文。”这两名研究生说。

小黑垡村的发展并不会止步于“脱低”,目前正在计划建立智慧化村庄管理体系,韩森说,计划利用5年时间,将每家每户都连入“大数据”系统,村民有诉求可以一键呼叫,有应必答。

来源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陈强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