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从预防到治疗全程闭环 公利医院实现“二升三”

2020-07-28新闻20

图片说明:120急救车还没到,病人信息已提前传到急诊室。公利医院“一键启动”机制为抢救病患赢得了时间

“看得了病”之后,居民往往会把目光放在就医体验上:就医是否顺畅?医院能否提供健康管理?……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问题,刚刚实现“二升三”的公利医院是如何做到的呢?

扩大“一键启动”范围

上午9点半,公利医院急诊的大屏幕上跳出一条120信息:“胃出血病人,已上车……”与此同时,相关人员立马收到了信息,准备第一时间收治病人。急诊科主任郭东风介绍,公利医院每年为居民提供门急诊服务达190万人次。

医院周边老小区众多,因人口老龄化,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很高。为了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公利医院再造流程,创造性地实施“一键启动”,将“门球时间”(即救护车抵达医院大门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时间)缩短至61分钟,比国家标准快了29分钟。

据悉,目前公利医院正在进行5G布站建设,届时,“一键启动”系统警报和实时视频沟通将进一步延伸至院内相关专家库的个人手机上,进一步扩大“一键启动”的范围和提升响应效率。

完成连续服务管理“闭环”

从76岁的王阿姨身上,我们能完整看到便捷服务、连续服务的慢病管理“闭环”。王阿姨患糖尿病22年了,今年4月不小心摔了一跤,社区医生怀疑其大腿骨折,通过绿色通道住进公利医院骨科,确诊为左股骨颈骨折。

急诊手术前,医生发现王阿姨血糖达25毫摩尔/升,是正常值的5倍。一般来说,这样的情况需要病人先降血糖再行手术。在公利医院,病人不需要“跑”别的科室,在病床边就能把血糖给降了。内分泌科全院血糖管理小组紧急会诊,为王阿姨开展糖尿病强化治疗,第二天她的血糖就达到正常值,手术顺利进行。

术中术后血糖管理小组实时跟进,及时为王阿姨调整治疗,一周后她顺利出院转入社区。医院与社区医生交接后,内分泌科依然通过微信及国家标准化代谢病管理中心的管家与王阿姨保持联系。“我以为我这样的‘老糖’病人骨折后只能坐轮椅,想不到这么快又能站起来了。”出院那天,王阿姨非常高兴。

公利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顾明君介绍,科室相继建立国家标准化代谢中心及全国糖尿病科普基地,并逐渐形成门诊-病房-社区-家庭-个人一体化综合诊治管理体系及全院血糖管理。“我们通过让医生‘跑’起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跑动,提升居民的就医体验。”顾明君说。

诊疗技术深得病患信任

“我一天要吃55片药,喝水都喝饱了。”近日,医院药剂科的药学门诊接待了一名老先生,他拿着一张纸片,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自己每天服用的药品。“我现在身体各种不舒服。是疾病本身的症状,还是服药后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老先生的疑问,也是众多类似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烦恼之处。

经过分析评估,由药师、医师组成的团队为老先生制定了药物治疗改进计划。修改后的药品清单,无论是药物种类和数量都比之前减少了一半。“这样的改变是动态的。我们为每一名病人制定了‘药历’,后续至少跟踪六个月。”药剂科主任李文艳说。

回顾药剂科的发展,直到形成临床药师队伍,先后经历了十几年的打磨。从单纯发药,到与各科室深入的磨合、参与到治疗方案的制定……“现在,智能化的发药设备把众多药剂师‘解放’了出来。”李文艳表示,摆脱了机械工作的药剂师,可以真正发挥专业知识,为老百姓服务。该吃啥药?吃多少?患者用药期间的各种困惑,如今可以在药房边上的药学门诊得到解答。

在老百姓心目中,像胰腺这种比较复杂的疾病一般“要去三甲医院”治疗。然而,50岁患者王先生却在公利医院消化科解决了问题。原来,他长期饮酒,出现持续腹痛、难以入眠,在多个医院检查后发现胰头有肿块,初诊判断为胰腺癌,一番治疗后又没有定论了。来到公利医院后,消化内科为王先生做了胰腺穿刺,经多学科会诊后给了明确诊断——他得了肿泡型慢性胰腺炎。经过体外震波碎石将胰管内结石粉碎排出等操作,很快就解决了问题,王先生如释重负。

“如果判断错误,体外碎石可能会加剧癌症的扩散。因此,我们每一步都很小心。”消化内科执行主任石益海告诉记者,“原先消化内科大多患者都是来做检查的,手术比例非常低,现在手术的比例占到了20%以上。这也说明了我们的技术已经逐渐获得了病人的信任。”石益海说。

郭东风、顾明君、李文艳、石益海……不同科室的主任,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蒲公英驿站讲师。从2018年8月开始,公利医院立足金桥医联体党建联盟,联合社区与周边医疗机构,在社区打造了“蒲公英”健康科普驿站,推出科普访谈、原创情景剧、联合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健康科普。如今,蒲公英驿站又进行了全面升级,通过云约课、云科普、云直播等,让更多居民享受切实的健康福利。

#骨折#糖尿病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