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分”出美好生活 浦东人大持续助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2020-07-28新闻12

图片说明:区人大执法检查组检查沿街商铺垃圾分类情况

图片说明:快递企业积极探索使用绿色包装

图片说明:千万家庭美丽行,垃圾分类新时尚

图片说明:人大代表走街串巷,持续关注垃圾分类工作

2020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迈入“法治时代”。“上半年分类实效综合考评结果显示,浦东和虹口并列全市第三。一年多来,浦东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分类意识已深入人心……”谈起这一年间浦东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成效,区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汪燕飞深有感触。

生活垃圾分类,是关系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升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城市文明程度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条例》实施以来,浦东各级人大代表走街串巷,明察暗访,通过专项监督、执法检查、专题询问、代表视察等形式,与全区上下一起迎难而上、破局开路,持续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浦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强化全程监督联动监督、智能监督

5月21日,区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今年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执法检查工作。本次执法首次采用“分组检查”方式,分设3个检查小组,根据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不同环节开展。这是继去年《条例》正式实施后,浦东人大第二年对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专项监督。

“相较于一年前的垃圾分类宣传是否到位,政府的配套政策、小区的硬件设施建设是否跟上等监督重点,今年的监督‘多点开花’,重点包含了相关主体依法履职情况、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情况、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情况、生活垃圾分类智能化监管水平提升情况等各环节。”担任执法检查组第三小组组长的汪燕飞介绍。

围绕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情况,检查组走进社区、农贸市场、宾馆及沿街商铺。围绕浦东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能力建设,检查组前往曹路垃圾中转站、黎明生态园……两个多月来,区人大常委会配合市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开展了3次集中大检查,暗访了10个街镇,首次采用“派单联动”方式,结合市人大派单,对16个街镇人大指定了检查重点。36个街镇共组织700多名人大代表,开展明察暗访122次。

不只是专项监督,政府部门对《条例》贯彻落实如何?垃圾分类工作有没有做出实效?一年多来,浦东人大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关注一直没有停止。早在去年《条例》实施当天,区人大常委会就组织了部分区人大代表对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情况开展视察。随后的一年多来,区人大各专工委将垃圾分类融入日常监督工作之中,比如法制委、监察司法工委将《条例》执行作为法治政府监督的组成部分;财经委、预算工委将垃圾分类经费预算和执行作为联网监督重点;人事代表工委结合代表进社区,广泛收集群众意见,累计梳理各类问题100多个并反馈主管部门;教科文卫工委把垃圾分类作为全国文明城区创评视察项目之一等。

浦东人大还注重突出智能化监督,在区人大的积极推动下,区相关部门已建成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全程监管平台应用场景,并纳入浦东“城市大脑”。目前,已成功运用视频捕捉、数据比对等智能手段发现处置垃圾混装混运、违规作业等问题。该系统还同步接入浦东“智慧人大”城建环保联网监督子系统。运用这一系统,人大实时掌握全区各街镇垃圾分类排名情况,执法检查时,将排名靠后的街镇作为检查重点,督促其迎头赶上。

据统计,一年多来,共有2600余名浦东各级人大代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监督活动,区人大和各街镇人大召开会议审议80余次、组织各类检查和代表视察120余次、开展专题调研130余次、督办代表建议26件,有效推动法规制度落地,促进生活垃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检查中,我们明显感受到,浦东不断加大投入、建立机构、出台政策、完善设施,逐步形成了从源头到末端的全程分类体系。”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副主任、检查组成员孙迎和代表们发现,这一年多来,浦东从体制、机制到资金等方面对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全方位支撑,围绕重点难点,配套出台了新区生活垃圾总量控制、低价值可回收物补贴和沿街商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上门分类收集等多项管理制度,还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街镇年度绩效考核和文明创建考核的刚性指标,切实加大推进力度,落实月度例会制度,建立健全了目标责任制、“红黄绿榜”每周排名通报机制、上门帮扶机制、末位约谈机制等,垃圾分类工作在浦东取得初步成效。

代表们的感受是真实的,在全区的共同努力下,在区人大的积极推动下,浦东不断交出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今年1-5月,全区湿垃圾分出量1670吨/日,可回收物回收量1034吨/日,干垃圾处置量3347吨/日,资源化利用率达到44.7%,均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截至今年6月底,全区共建成5516个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点。配置湿垃圾车348辆,干垃圾车864辆,可回收物回收车90辆,有害垃圾车6辆。开工建设海滨资源再利用中心,投运后干垃圾处理能力将达到6000吨/日。建成黎明有机质处理厂二期,目前全区已形成湿垃圾处理能力1230吨/日。浦东垃圾分类实效整体排名从去年年底的倒数第二稳步提升,年度生活垃圾分类实效达91.4分,17个街镇成功创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

打造城市治理

现代化新样板

“垃圾处理,特别是湿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前期规划未配套,后续配置又有矛盾,建议尽快完善设施配套”“建议探索推广错时投放机制,满足不同人群投放需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还有哪些不足,相关政策是否便于操作,基层的感受最直接。近期,区人大常委会召开街镇、居委、物业企业座谈会,听取基层单位对垃圾分类工作的体会、建议。前期,市、区两级人大代表也走进36个街镇,听取社区居民对浦东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建议。

在代表们看来,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是一场革命性的绿色转型,还有很多环节可以改进,需要全区上下共同努力、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比如从统计数据来看,今年6月,全区干湿垃圾产生量为6122吨/日,其中干垃圾4379吨、湿垃圾1743吨,与去年同期6580吨/日(干垃圾5491吨、湿垃圾1089吨)相比,干湿垃圾分出量差异较大,但总体减量不明显。”汪燕飞认为,源头减量依然任重道远。

在近期的执法检查中,代表们还发现,部分大型商场、沿街商铺、集贸市场仍存在宣传氛围不够、分类设施设备不全和投放点建设不规范等问题;道路、公园、车站、景点等公共场所生活垃圾混投混放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垃圾中转站点位是临时设置,设施设备也比较老旧;街镇和小区推进不平衡,单位之间推进不平衡;全区“点、站、场”体系尚未形成,可回收物服务点覆盖不均衡、运营成本较高。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人们的分类习惯已经养成。开始时很多人觉得不方便,但我们在检查中发现,很多小区正逐渐撤掉志愿者。有些社区还探索出了不少好的做法,比如周浦镇中金海棠湾社区自行开发‘兜兜’小程序,对准确分类的居民,由志愿者上门收取垃圾,取得明显效果。”孙迎认为,“我们要为基层减负,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能动性,探索出更贴近实际、更有效的垃圾分类好的做法,把‘盆景’变‘风景’。”

既是居民区书记又是区人大代表的万添杰也深有体会:“我特地在小区的垃圾厢房观察过,垃圾分类刚开始时,志愿者还要检查居民的垃圾袋,看分得对不对,现在居民都是主动分。”对于居民反映的湿垃圾“破袋”引发的环境污染和“破袋”神器过于锋利容易伤人等问题,万添杰认为,“刚开始时因为要检查分得对不对,现在大家意识增强了,可以从末端处理上提升技术,让居民不破袋。”

汪燕飞认为,还要抓好垃圾分类的中长期规划,要以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契机,从垃圾分类标准、回收利用、实施设备配置、运输、中转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制定垃圾全程分类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形成路线图和时间表,真正从制度上保障生活垃圾分类的有效实施。

根据年度重点工作安排,在即将召开的区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区人大常委会还将就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对政府部门进行专题询问。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田春华表示,作为特大型城区,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对浦东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人大、政府都有责任逐条对照《条例》给出的“标准答案”,认真答好这份“民生答卷”,将垃圾分类工作打造成浦东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样板。

#垃圾分类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