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王湛 通讯员 黄子洋
高考发榜之后,如何填报专业,成为考生和家长的重要关注点。作为浙江大学今年获教育部审批通过的本科新专业——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又新在何处?
在全球化进程下,原有的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与交通工程这三个专业的关联性越来越强,“跨行业适应”提上日程,社会期待高校培养更多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浙江大学建工学院通过“土水交融通”的新培养理念,将原有三专业合并优化形成了符合土建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新设专业。此新专业正是为进一步适应“一带一路”、“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发展对技术和人才的更高需求设置的。
桥梁的“体检医生”
新专业着重培养全面素质
每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容易经历汛期。比如,今年的新安江水库,自7月8日上午开启史上首次九孔泄洪后,新安江水位达到历史最高。
浙江大学土木工程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研究所副教授张治成说,泄洪时大体积水涌向下游,会对下游桥梁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冲刷水下基础及浆砌块石。如果不及时对处在下游的白沙大桥及新安江大桥开展检测评估,桥梁很可能因承载不住压力而产生安全隐患。
新安江大桥
“因此这场特殊的‘体检’需要由桥梁的‘体检医生’,即检测技术人员,通过对桥梁外观及性能检测、水下桩基探摸、静载试验及动载试验等综合评定桥梁的实际承载力。”张治成说。
这些桥梁的“体检医生”,不仅需要有过硬的数、理、力学基础、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同样也是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新专业对培养学生的期待。
定期的“体检”可以发现桥梁存在的病害缺陷以及影响结构安全的隐患,也可以根据“体检报告”对桥梁进行“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养护维修或加固。
大桥的“技术总监”
新专业聚焦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研究所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贡献了全过程的力量。继2015年的两封感谢信后,今年6月,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又为浙大建工学院交通工程研究所送来了一封感谢信。
这是因为,学院项目团队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两个阶段都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比如埋置墩台施工过程的复杂受力分析和极限承载能力分析,以及超大节段钢结构运输、安装、对接上的系列问题。
项目团队负责人、浙大建筑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研究所教授汪劲丰说:“我们从制造、运输和吊装等各施工阶段对港珠澳大桥的钢箱梁施工全过程进行了精确控制。”
此外,鉴于前期优异的工作业绩,项目团队继续承担港珠澳大桥桥梁工程的技术总结和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工作。
除了港珠澳大桥工程,新专业所依托的建筑工程学院还为2008年奥运会场馆、2010年世博会展馆、G20峰会主会场、2022年冬奥会速滑馆、南水北调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浙大建工学院的部分工程成果
“在专业学习阶段,每位本专业学生可以前往浙江省临安市、建德市等工程现场,实地接触河流、湖泊、水库、闸、坝、水电站等水资源或水利工程以及交通工程,进行学前的认识实习。”罗尧治说。
除了观摩与参观,之后的暑期生产实习还可以参与搭配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质量管理等实践活动中,这些活动涉及建筑经济、道桥、岩土、市政多个专业方向,用来巩固和深化学生上课所学理论知识。
关于未来的就业方向,新专业将重点向一流高校及科研院所输送优质研究生生源,向工程建设领域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一流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领头企业等国家重点单位输送就业人才,同时也为从事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核心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提供人才储备。
大数据交通的调度员
新专业强化人工智能相关交互课程开设
在智能交通领域,浙江大学城市级共享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体仿真平台由浙大交通数据仿真优化实验室自主开发,可以在14.8分钟内模拟杭州市全天的共享出行,目前已落地应用。
领导建立仿真平台的陈喜群博士说:“基于该平台,我们可以研究未来的自动驾驶与共享交通场景,像天气预报一样主动地预测未来道路交通状态,让城市交通更畅通,更安全,更环保。”
这只是浙大交通工程专业研发的实验室成果之一,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这个新专业强调学科交叉和融合,可联合工程、环境、计算机、自控、材料等相关学科开发跨学科课程。
网约车共享数据也是交通专业与新兴技术结合的一大成果。2016年,滴滴出行与贵阳融合交通与大数据,携手打造了“中国网约车大数据交互共享中心”。
作为大数据交通的调度员,研究者可通过如智能交通出行热力图,帮助出行者找拼车同路人或智能规划路径躲避交通拥堵路段,也可以基于如城市综合交通出行分布图,帮助交通规划师更好地设计地铁、公交、步行等网络。
杭州网约共享出行大数据分析
新专业将强化AI、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时代信息化和智能化课程,为这个专业注入了更为有趣的元素。学生可以选择智能交通系统、工程信息管理和智慧水利工程等专业模块课,以及结构智能监控技术、数字化设计与机器人建造、CAD基础与二次开发、建筑信息模型等个性课程 。
建筑工程学院还建设了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等,为人工智能平台与专业的融合搭建了平台。
“跨行业、适应性强”是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专业的一个关键词。我们期待未来的学生能够通过开展专业基础课程融通和培养模块交叉,提升他们的跨行业适应性。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