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餐具的发展:中国7000年前就用刀叉进食

2020-07-28新闻25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习俗,因为地理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并且沿用至今。中国文化比较悠久,但是很多文化在历史的演变中被埋藏,直到近代考古工作的兴起,让那些曾经消失的文化历经千年再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并且一次次的挖掘,揭秘了很多未知的历史,甚至推翻很多被误认多年的观点。在人们的眼中,中国吃饭一直都是在使用筷子,从古达到现在,从未发生变化,而西方人吃饭的时候用的是刀叉,这似乎已经成了人们大脑中固有的常识,并且从来没有人对此进行猜忌。可是近代的一次考古却推翻了这种固有的观点,在一处古遗址中专家发现“刀叉”,经过鉴定这是用兽骨的打磨的,并且距今有七千多年,这套刀叉的形态和现代使用的外形极为相似,所以专家断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刀叉的国家,不容反驳。

1995年,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出土了一把距今7000年骨质餐叉,这把被誉为“人类餐叉之祖”的骨叉,与西方餐桌上的餐叉是文化的巧合,还是有所关联?如今,这一切已经无法解答,但它折射出了7000年前这片古大陆上的远古先民的生活情态与文明高度。20多年前,骨叉的出土,轰动了青海考古界。同德县宗日遗址,位于同德县巴沟乡班多村和卡力岗村间的黄河北岸。奔腾咆哮的黄河在班多村东南穿出山地间陡峭的峡谷后迅疾折向西行,留下了一片土壤肥沃的衝击台地。这把骨叉就出土于这片富饶的台地上。

1982年,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安排,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的文物普查小组在海南州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就是宗日遗址。1994年,经过国家文物局的批准,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人员,对这片遗址展开了考古发掘。时间被定格在了1995年5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李国林仍然记得这把骨叉出土于14号灰坑。“灰坑是古代人类留下的遗迹之一,它有可能是垃圾坑,有可能是储物坑(或窖藏),也有可能是祭祀坑,各种坑都有其成因。经考古发掘,专家认定14号灰坑就是宗日先民日常丢弃废弃物的垃圾坑。我记得当时14号灰坑被清理出来时,仍然十分规整,文化层较厚,还出土了许多陶片,这足以说明宗日先民已经在此地定居。”李国林回忆。“如今,这把完整的骨叉因何出现在14号灰坑中,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但宗日先民便以这样一个令人费解的举动,为今人遗留下了如此珍贵的实物资料,来瞭解七千年前的餐具文明。”李国林说。时光流转了七千年,这把骨叉仍然保存完好。它静静地躺在展柜中,散发出温和的浅黄色光芒。当年考古学家仔细地测量了骨叉,它通长25.7厘米,柄长17.4厘米,宽1.1厘米至1.8厘米,端部两侧各有一翼,叉头宽2厘米至2.6厘米,长9厘米,有三齿。骨叉的端部有齿形装饰,中齿稍长,侧面略呈弧形,整个骨叉与现代西方普遍使用的餐叉形状非常接近,大小也差不多。

之后,宗日遗址又先后出土了骨刀和骨勺,这一整套的原始社会餐饮用具的出土,令考古学家们欣喜不已。这样製作精緻的骨叉、骨刀、骨勺,出自于五千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至少可以说明,数千年前宗日先民已经使用骨质餐具。在同一时期考古发掘中,宗日遗址是黄河上游唯一发现骨质刀叉的古文明遗存。由于考古学界尚未对宗日出土的骨制餐具进行更为详尽的检测,製作它们究竟使用的是何种动物的骨殖,考古学家们目前还没有确切答案,但李国林表示,在史前时代,先民的骨器选料,一般都是质地坚硬的牛、羊、马等的骨殖。从出土的动物遗存来看,五千年前,宗日遗址地区生活的基本上属于典型的北方动物种类,如旱獭、狍、黄羊、麝在遗址中出现较多。

据中国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赵信先生介绍,众所周知,被视为西方文明标志的餐叉,使用历史不超过1000年。但人们向来都以为是西方人发明了刀叉,在青海马家窑文化的宗日遗址中,出土的骨质餐叉、餐刀和餐勺约7000千前,是对这种说法最有力的反证。餐叉儘管在我国历史悠久,但始终没有成为餐桌上的主宰,或许与饮食结构调整有关。骨叉的出土,说明宗日文化的先民不仅早已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而且对健康饮食有了足够的认识和理解,这为今人研究史前饮食文化增添了新的考古资料,宗日遗址是目前黄河上游发掘面积最大、出土文物最多及内涵最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物遗存,这些来自五千年前的文物精华,再一次证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此后,在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喇家遗址出土了‘第一碗面’和壁炉,这些都印证著曾经在青藏高原当年所达到的文明高度。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用手:原始先民,还不会种植技术,他们每日主要食物是摘来的果子和打来的猎物,果子自不用说,拿在手上啃就行了,猎物就不一样。最开始大家直接生吃,后来燧人氏发明了火,人们发现被火烤过的食物吃起来更美味,逐渐就形成了吃熟食的习惯。但是在这一阶段,依旧没有特用的餐具,而是把猎物烤熟后,直接撕下来吃。

第二阶段,新石器时代,用匕匙、刀叉:匕匙就是勺子等餐具的原始形态。从原始社会到新石器时代,人类经过了漫长的进化和发展,这时候的中华大地上,人们已经学会了农耕,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和粟,终于不用每天都辛苦地採集果子和打猎。先民们把收穫的穀物加水煮熟,这就是最早的粥。但粥是流食,古老的手抓方式根本不能顺利吃到食物,有些聪明的先民发现了贝壳和兽骨上面都有凹槽,用来进食十分方便。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兽骨製作这种工具,就发明了匕匙。

通过考古,在中国大地上发现最早的骨制匕匙,是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时代之后,人类进入青铜时代,冶铜技术非常发达,人们就不再用兽骨製作勺子,转而用青铜,再往后,也出现了金银製作的勺子,这就不是单纯的工具了,而是身份的象徵。相对于勺子,刀叉的出现则要更晚一些,中国出土最早的、作为餐具的叉子,是距今约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这裡有一套完整的餐具,有勺子、叉子、刀,其中刀还分两种,分工不一样,比之今天西方的餐具,更为讲究。根据西方的记载,叉子在欧洲最先是一种农具,后来是一个伊斯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人,在11世纪把餐具叉子带到了义大利,西方人才开始形成了使用叉子的习惯,到今天不过1000年左右,比起中国使用叉子至少4000年的历史,差距非常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