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读后感(500字) 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读后感

2021-04-23知识3

《三国演义》关云长义释曹操读后感300字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历来号称“义绝”。而表现关羽“义气”的情节主要有两个:一是千里走单骑,一是华容道放曹,这就是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大加称赞的“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其实,“华容道放曹”完全是《三国演义》的虚构。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山阳公载记》:公船舰为(刘)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稍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这就是说,历史上的曹操在赤壁遭到火攻,败退华容道时,虽然境况十分狼狈,但并未遇到任何埋伏,自然也谈不上被关羽“义释”的问题。在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出现了曹操连续三次遭到截击的情节,其中第三次是这样的:曹公寻滑荣路去,行无二十里,见五百校刀手,关将拦住。曹相用美言告云长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5636636:“看操亭侯有恩。关公曰:“军师严令。曹公撞阵,却说话间,面生尘露,使曹公得脱。关公赶数里,复回。在这里,关羽根本不想放走曹操,曹操则。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读后感(500字)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罗贯中所编选的历史小说。这本书的人物非常吸引人,其中最令我欣赏的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国的丞相,他字孔明号卧龙。记得在刘备“三顾茅庐”时曾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因此更加说明了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位。为什么我那么欣赏诸葛亮呢?是因为诸葛亮是一个国家统治需要的忠臣,是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并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这些都是令人叹服叫绝,意想不到的。诸葛亮的计谋成功不光是因为他的神机妙算,还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一个愿望“为刘备统一三国,永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因此他才能成功。记得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写道“诸葛大名垂宇宙,宗巨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这首诗赞颂了诸葛亮的意志坚决,遇事镇定自容,但是因军务繁忙而鞠躬尽瘁,终于积劳成疾。

谁有三国演义每一会的读后感 由“白帝托孤”想到的前些日子,看了一出戏剧,是京剧,锣鼓咚咚锵锵的响起,二胡悠悠的拉开,是著名的《白帝托孤》。名著《三国演义》对此也有叙述。讲的是要为关羽报仇的刘备亲率70万大军征讨东吴,一路上攻城拔寨,连胜10余阵,其阵势令东吴当局者甚是惧怕。危难之时,有个年少英才,名叫陆逊的走马上任后,命令部下“乘高守险”“静观其变”,东吴不知其有计谋,认为陆逊是个贪生怕死的庸才,而陆逊却不以为然。刘备求战不得,退又不甘,时值夏暑之时,天气炎热,便把40多座大营全部移到林木茂密之处,名曰“连营”。陆逊一看,时机成熟,动若脱兔,快死闪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把火烧了蜀国的“700里连营”。刘备被烧得败退到“白帝城”,奄奄一息时,把儿子和政事全部交托给诸葛亮。抑扬有致的唱腔环绕在耳畔,撞在耳鼓上悲愤而苍凉。从这个“白帝托孤”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先发制人”和“后发制人”的竞争原则。我们都知道,抢先行动,先变于人,从而取得巨大成功,但是从陆逊“火烧连营700里”来看,只要“持重待机”“后人而发”亦能成就一番非同寻常的精彩世界。《孙子兵法?军争篇》说“后人发,先人至”,认为“朝气锐,昼气惰、。

#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读后感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