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 骐
草莓最早在欧洲开始人工栽种,17世纪被带入新大陆,随后进入世界其他地区。自然环境下,草莓通常在5、6月开花,6-8月结果。不过,随着温室技术的成熟,它已经变成了一年四季都有供给的水果。
从欧洲到全球,从夏季到全年,草莓的1.0 进化,你大概已经习以为常。但你是否想过,在不远的未来—120天之后,AI技术种植出的草莓,可以带来怎样的新体验?
这场尝试正在云南昆明进行。
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在这里举办,4支AI队伍和4支顶尖农人队伍将在未来120天竞技,比拼产量、品质、投入产出比、算法及种植策略等等。
不同于柯洁大战阿尔法狗,农业版的“人机大战”更具现实意义——这场比赛试图将“人工智能”与“劳模经验”结合,探索农产品标准化的数字解决方案。
01、
国家高原云果产业园位于京昆高速公路西侧,毗邻富民县城,向日葵、油菜花、格桑花将园区装扮成一片“花海”。
在这片5680亩的“花海”中,有一个96平米的玻璃温室。明亮的房间内,600多株草莓苗被种植在种植在6排支架上。
它们是AiCU队的孩子,几天前刚搬进这一新家。
受疫情影响,一手抚育它们的“妈妈们”如今远在荷兰。
AiCU队是本次比赛4支AI队伍之一,由7位来自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荷兰屯特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硕士、博士、博士后们组成。未来120天里,他们会通过远程操作的形式参加比赛,所有的数据和传输都是通过传感器和软件来获取。
几千年来,“靠天吃饭”一直是对农业最好的诠释。恶劣、突发的自然环境往往会对农作物造成致命打击。
这意味着,种植者需要丰富的气候和栽培经验。“瑞雪兆丰年”、“立冬无雪寸,春天多干旱”等谚语,也被作为宝贵的经验被保留下来。
技术成为改变这一切的关键。温室的出现,让人类开始有能力为农作物提供相对稳定的生长环境。
最早的温室可追溯到中国秦朝时期。上世纪70年代,荷兰率先使用了以计算器为操作系统的温室/大棚。此后,温度控制、内部施肥/浇水、湿度监测等功能逐渐出现。人们可以通过传感器等相关设备,精确地控制和了解农作物所所在的环境和实时变化,并进行干预,为农作物提供一个稳定的生长环境。
在这样的栽培体系下,人类实现了跨季节生产、农药零使用,甚至是远程种植,同时也优化了资源和水的使用效率。
不过,这是否意味着传统农人的经验将不再有价值?AI难道会承包了整个“未来农业”?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AiCU队的闵钱希曦就认为:“在目前的温室栽培中,人依然是做出栽培决策的主体,这非常依赖于决策人的知识和经验。现在国内引进了很多来自比如荷兰的温室硬件设备,但在软件方面会有一些阻碍,比如外国专家到中国咨询,但咨询效果往往受制于专家有限的时间和语言障碍,以及他们对中国有限的了解。这是未来农业需要改善的问题。”
看来,虽然阿尔法狗把柯洁们杀了个片甲不留,但AI若想在农业上击败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2、
艳九天是四支农人队之一,她们的温棚就在AiCU的温室后面。
这支全由娘子军组成的队伍,被媒体称为“巾帼队”,其中的两位90后成为备受关注。
1996年出生的孙郁晴是一位“莓二代”,她的母亲沈海燕是艳九天的领队。比赛期间,她将和公司另一位“90后”王琪一同驻扎在国家高原云果产业园,参与基质准备、疏花、温控等工作。
艳九天队的温棚内并没有各种复杂的设备,能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控。这是农人队和AI队的主要区别。
实际上,这些“巾帼”深受极端天气之苦。2012年的干旱、2018年的雪灾都令她们损失惨重。
当被问及是否考虑采取AI技术优化农作物生长环境时,孙郁晴告诉「略大参考」:“其实我们以前也用过传感器对空气、湿度、土壤进行监控,但无法处理收集来的数据。而且那时的传感器也不是很灵敏,还不如我们自己直接观察。所以,这次比赛中,我们重点关注的就是AI队的数据处理系统”。
4年前,阿尔法狗连败李世石、柯洁等众多围棋高手,人工智能的大潮似乎正以席卷万物之势汹涌而来。但很快人们发现AI只有在标准化、低技术门槛的领域具备优势。
棋类游戏的规则早已制定,条条框框都被锁死,所有的变量都可以被计算出现。相比之下,农业生产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人工智能随时有变成人工智障的可能。
圣野浆果富民队带头人马延东也认为“种草莓这事儿,还是人更胜一筹”。
“就目前技术水准来看,人工智能大规模取代农民尚需时间。人可以根据不同环境立马调整,机器则未必。数据积累也需要更长时间,并且智慧农业及设施农业的投资回报率并不高”。
从艳九天队的温棚到AiCU的温室其实只有几步路,但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的升级之道,却是漫漫长征。
03、
无论120天的比赛结果如何,对于拼多多而言,这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这家拥有超过6亿用户的电商平台,过去两年间一直在农产品上行领域积极探索。2017-2019年,拼多多平台农产品交易额从196亿元增长至1364亿元,年复合增速164%。
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和稳定下游需求,是他们此前的主要成果。
传统模式下,“代办”会挨家挨户地收购农产品,然后通过批发市场,出售给超市或菜市场商贩,并最终通过他们进入消费者的家中。
由于环节多,损耗高,终端价格总是居高不下。针对这一难点,拼多多通过创新电商模式,改变农产品流通链路,由平台上的商家直接收购农货,加工后,上线拼多多进行销售,消除中间多个环节,不仅改善了农户的收入,也降低了C端的售价。
稳定需求方面,拼多多以“拼团”起家,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需求;同时,他们也利用直播等新工具,邀请县市长带农货,进一步增加商品曝光;在部分地区,他们则采取包销模式,给农户吃上“定心丸”,确保他们以稳定的心态和精力投入生产。
现在看来,拼多多正在向农产品上行的深水区进发。
在很长时间里,标准化始终是挡在农产品上行前面的一座大山。
什么叫标准化?简单来说就是商品的大小、口感、重量、外形保持一致。如果一箱水果中,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酸、有的甜,显然是无法令用户满意的。下图显示的就是因为产品标准化程度不够而引起的用户不满。
此外,同一家店铺,如果每次出售的水果味道都不同,那显然也会影响用户体验。
所以,如何长期、稳定地实现标准化产品的供给,是当前农业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对于电商平台而言,解决这一问题更具现实意义——因为消费者在线上买农货时,无法进行筛选,所以,出售符合他们预期的商品非常重要,否则难以获得回头客。
要实现农货标准化,就必须从源头上切入。
京东等平台此前尝试向农户提供统一的种子,以实现农产品标准化,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对植物生长阶段的照料同样重要,如果无法在这些步骤实现统一,一样的种子不见得能结出相同的果实。
这次大赛中,辽宁东港队史功成就认为:“种植草莓,需要根据草莓所处的不同时期,进行不同比例的水、肥等调整。比如说,草莓在开花期、花果同在期、结果期,看上去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它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完全不一样”。
可见,如果无法在草莓生长的各个阶段提供标准化的照料(相同的农药、相同的肥料、相同的灌溉方式等),最后得出的果实恐怕也将是“龙生九子,各不相同”。
这次“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拼多多试图通过数据、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探索农产品标准化的解决方案。
举例来说,年轻一代的农人不愿意用太多农药,但老一辈基于经验,认为需要更多的用量。在两代人难以说服彼此的时候,数据将成为最重要的论据。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他们的观点将被统一,农业距离标准化也就会更近一步。
如果说,草莓的1.0进化,解决的是市场需求问题,AI主导之下的2.0进化,尝试解决的就是源头上的标准化问题。
120天后,迎接我们的或许不仅仅是AI培育出的草莓,还可能是中国农产品标准化探索的最新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