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易地扶贫搬迁搬来万家幸福

2020-07-27新闻23

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确定的“五个一批”精准扶贫脱贫工程之一。2016年以来,平塘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下定决心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和发展问题,抢抓机遇、自加压力,共实施搬迁5260户22764人,为全县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推进让群众搬得出

“门前山谷冰臼群,难见他人进寨行,看似景色如风景,犹隔千年时光图。”这是者密镇拉岩村新农村组曾经最真实的写照,而如今,新房子、新家乡正造福着新农村组的每一户群众。

新农村组座落在上亿年前形成的冰臼群大裂谷半山腰,山高路险,土地贫瘠,是拉岩村唯一一个没有通通组路的村民组,生活在这里的群众只有8户,全部为毛南族。出行全靠走,运物靠马驮,联络全靠吼,孩子上学来回要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

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犹如“春风化雨”,播撒到这个边远的毛南族村寨。

忙碌的社区扶贫车间

“为了把党的好声音、好政策不漏一户的宣传给深山群众,我们扶贫干部下定决心动员群众搬迁,挪穷窝、拔穷根。”拉岩村第一书记田洪亮说道。

“如果没有扶贫干部把搬迁政策送进寨、送到户,没有村干部对我们组群众负责,对我们的挂念和关心,可能我们还要在这里生活十年二十年,或者时间更长。一切得感谢党的政策好,感谢我们的干部。”新农村村民组组长陆庆伟激动地说。

2018年,在扶贫干部的努力下,新农村组的8户群众实现了整体搬迁,过上了新生活。

为确保新农村组毛南族群众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社区还帮助每户搬迁户联系工作岗位,协调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让搬迁户有一人以上就业,让他们安心、放心融入城市,过上小康生活。

“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国家对我们毛南族的厚爱,我们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和幸福的生活。感恩国家、感恩党。”毛南族群众石荣兴高兴地说。

群众在扶贫车间务工

平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截至目前,在金盆街道、掌布镇、大塘镇、克度镇、牙舟镇、塘边镇等建设7个集中安置点,让全县5260户22764人改穷业、挪穷窝、换穷貌、拔穷根,绘就了一幅幸福生活新画卷。

贴心服务 让幸福稳得住

为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平塘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通过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群众社会交往和互动,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内生动力,让搬迁群众在精神上感到舒心,生活上感到幸福。

“大家一定要爱护我们小区的环境卫生,尤其是爱护花草树木。”

这是新兴社区第三党小组组织群众召开的一次道德教育、感恩教育楼群会,以楼群为单位,新兴社区党支部划分了5个党小组,积极组织教育搬迁群众感恩党的好,积极投身发展,争做好市民。

“我们是31栋到44栋楼群的,在这个楼群当中,党员小组、干部经常邀请我们各个楼栋开会、经常到家里面走访,对我们群众进行脱贫教育、感恩教育和安全教育,同时还引导我们怎么去发展,怎么去走脱贫的道路,还有一些就业岗位的推荐,我们感到满满的幸福。”新兴社区群众陆景凡开心地说。

群众在新家园打扫卫生

为规范社区管理服务,新兴社区居民大会表决通过了《金盆街道办事处新兴社区创建诚信家庭居民公约》,明确感恩奋进、遵纪守法、文明素养、履约奖惩等条款,对群众的行为规范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将65栋楼宇划分为5大楼群,分别建立了楼群管理微信群,按照《公约》相互监督,开展“楼长工作大比武”,各楼群争相当先进,谁也不甘落后,共创共建美好家园。

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平塘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把后续扶持和社区管理问题放在工作首位,积极探索社区管理方式和服务方法,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带动群团组织建设发挥更大作用,激发群众新活力,确保搬迁群众“住得安心”“生活舒心”“过得放心”,对未来“坚定决心”“充满信心”。

创新措施让群众能致富

为破解易地扶贫搬迁户发展产业、稳定增收、脱贫致富的难题,平塘县始终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紧扣脱贫目标和搬迁群众的可持续发展,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推出“企业+车间+贫困户”“公司+基地+搬迁户”的发展模式,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这里留一点空位,这里也留一点空位,这个接口对这个接口就得了......”

在平塘县北环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技术师傅陆小坚正在手把手的指导群众对耳机的线缆装配进行组装。“像这种技术活没什么难的,学一两天就懂了,难一点的三四天也熟悉了,都比较好上手。”陆小坚告诉记者。

从克度镇金星村搬迁到北环社区的黄朝美在车间负责人的介绍下,参观了车间的整个流程后,决定留在“扶贫车间”工作。“我来看了一圈,有些工种还比较适合我们做,等把孩子送上学了,我就来这里务工。”黄朝美高兴地说。

黄朝美现场学习新技能

车间负责人杨德燕告诉记者,目前车间主要提供耳机组装工作,上班的也全部是易地扶贫搬迁户,生产的耳机订单式供货于航空公司,工资每月一发。

“全部运作下来需要100多个工人,我们都会按照群众的需求把他们安排到相应的岗位上去,让他们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平均每天都有70-80块钱,每个月有2000元左右的工资,可以解决家里面的生计问题。”杨德燕介绍道。

扶贫车间进社区,让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真正解决了搬迁群众搬出来怎么生存的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久久为功。平塘县将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州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落实、强化责任落实,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平塘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邓丕丽 何明珠)

#扶贫车间#就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