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有涯,学无疆。2020年6月,涵江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张阳完成了为期半年的北上“取经之旅”——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在他看来这段受益匪浅的人生“蜕变”,将助力他迈向人生新高度。
作者介绍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心得分享
从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半年回院已10多天了。半年时光匆匆而去,而我也收获颇丰,感动中提笔和同事进行进修心得的分享。
怀揣梦想北上,2020年1月-6月,我被选派前往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院综合监护室进修学习,特别感谢医院领导、科主任、护士长及同事们给了我这次开阔视野,巩固专业知识的机会,使我进一步加强学习了急危重症救治的思维、流程、规范,让我能够更好地胜任日后科室的日常工作。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门
初到“浙一”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面简称:浙一)在《2018年度中国医院专科综合排行榜》中,医院综合排名全国第14,连续10年保持浙江第一,6大专科进入全国排名前10。其中传染病学连续六年蝉联全国第一,所在的重症医学全国14名。
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郑树森、李兰娟),其中李兰娟院士更是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她在疫情前期果断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的提议,为我国成功抗击新冠肺炎做出巨大的贡献。
在浙一工作的医护人员大多数都是学霸,他们大部分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和国内211、985所附属的医学院,但是他们并不以自己的起点高而沾沾自喜,浙一精神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勤奋与奉献。有机会来到这个国内顶尖医院进修学习,我感到无比高兴和自豪。
“浙一人”的一天
科室每日8点交班,作为学生,第一天我赶在7:30匆匆走进病房,想要提前熟悉一下病人。
然而,浙一本院的住院医已经详细检查了所有病人,记录了检验检查结果,带组教授们也已经查完了重点病人。
“浙一人”的一天
浙一人的一天并不是从所谓上班时间开始的,而是:
早晨、下午两次主治医师查房
上午教授查房
午间带教培训
下午病例讨论
下班后科研数据采集
这些始终贯穿于诊治病人的过程当中,风雨无阻。在早上的查房过程中一般由医生组、护理组、临床药师组联合查房,经常在病人床旁围绕病人的治疗、护理、诊疗方案药物的调整等方面进行讨论,最后制定出针对此病人的一套诊疗、护理方案,强调精准治疗。
浙一综合监护室的主治医师一般负责夜班全区的病人的诊疗工作,不仅要负责全院的会诊、抢救,还要负责夜班病人的收治工作。在日常的值班工作中是很辛苦的,很多术后病人、急诊病人都会在夜班的时候收治,夜班的工作经常是通宵达旦,几乎休息不了。
“浙一人”的团队意识
许许多多的小故事令我难忘,然而最震撼的还是浙一的团队意识。一个人精力有限,也难免有惰性,难免有自私自利的一面。在看护病人的过程中,尤其值班期间,难免会更关注自己主管的病人;在科研、会议、教学方面,难免有工作量的分担问题;在科室与科室间,难免有责任分摊、风险承担的问题,诸如此类。
但是在浙一的半年,我见到的是在老师之间,互相帮忙看护病人,分析病情;在值班期间,每一个病人的进度都不能落下;在一个人任务重时,另一个主动无私地补上;在抢救病人时,瞬间没有了病区,没有了组别,只有谁在这一环节最精通,谁就出现在这个位置。
例如我见到在感控方面,责任医师不怕得罪人制定出了"责任到人"、"奖惩分明"等各种"麻烦"的制度,如重点病人的所有操作都必须医护双人"check",从意识到行动上提醒所有医护人员无菌操作、手卫生的重要性等等。这种严谨治学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来自上级医师的灵魂拷问
在一次值班中,值班医师处理了一个容量过负荷导致心衰、呼衰,依赖很高条件呼吸机支持的病例:利尿效果很好,夜班经利尿、纠正电解质紊乱、同时还要保证有效循环灌注等工作,一夜间利尿达到8000ml,呼吸机支持条件迅速减低。
第二天查房时,却接到了来自上级医师的灵魂拷问:
"病人为什么没能脱机?
利尿8000ml?为什么不是10000ml?
你知道这样病人的脱机目标就会减慢几小时甚至一天吗?
你知道因此之后所有的治疗进度都要推后吗?
你知道所有的治疗都如你一般拖沓的话也许病人要多住院一周、一月,甚至会失去抢救的时机吗?”
夜班医生委屈吗?委屈,也不委屈。一代一代浙一人就是在这样严苛的要求下培养出来的,浙一医护精神从责任对生命的生理指标达到了对生命本质责任的高度。
“浙一人”的病例讨论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什么决定细节?他们的回答是:态度!
浙一综合监护室收治的都是来自全省、全院的疑难危重症病人,他们经常对科室的疑难举行多学科的MDT,围绕病人的诊断,护理、治疗方面进行讨论,并时时跟踪病人的后期病情变化。
在MDT的讨论过程中病人得到了相对较为完善的救治方案,在MDT的病例的讨论救治过程中参与的医护人员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学习,在MDT的病例的讨论结束后病人家属的焦虑心情也得到了缓解。
▲进修日常工作
在浙一,我也有幸参加了浙一综合监护室派往湖北金银潭医院支援76天、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霞教授的抗疫经验分享会,她的分享和感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郑霞教授
重症病人的管理都要注重细节的管理,她们在一线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很多医疗资源紧缺,气管插管、呼吸机管路的连接、呼吸机的调节、病人出入量的计算、诊疗方案的调整等等方面都是亲力亲为。
不管处于哪一个职称级别,在面对未知的新冠病毒肺炎,大家早已忘记自我的安危,忘记全身湿透身心的不适,因为危重病患病情时刻变化着,必须在床旁时刻调整治疗方案。
作为一名重症医师,我深感精细化管理病人和具备同理心的重要性。由此,我得到深刻启迪:作为医护人员,与其说是一种职业选择,更是一种人生选择。职业有节假日,有上下班,但生命的钟摆却不能停歇。
终我们一生,无一不是与时间斗争,与死神赛跑,为留住病人的生命并使其康复。而这不正是医护这一职业特殊与其他行业的重要意义吗?
相信自己 未来可期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忘医院及科室给予的重托,每每工作之余抽时间整理总结资料。进修回来,我将进修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在科室的分享会上进行了心得分享,科室的同事们深受启迪。
我院(莆田涵江医院)的重症医学科近年来在危重症抢救的流程、规范上已日渐成熟,已成功抢救许许多多全身多发伤、中毒、脓毒症、羊水栓塞、重症胰腺炎等危重症病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美誉度,这一点我和浙一老师分享时候他们也给予了极大的赞许。
▲重症医学科工作场景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未来我们将以医院整体搬迁入新院址为契机,在诊疗、护理流程一些细节上更加严格规范,严格要求,将对标省级医院逐步完善不足。下一步我将协助科室在重症超声、枸橼酸抗凝下CRRT治疗、PICOO等新技术、新项目进行开展工作,为使我院重症医学科进一步发展成为本区域龙头科室贡献自己绵薄之力。
来源:莆田涵江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