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研究诺贝尔奖得主到底有哪些 果蝇研究诺贝尔奖得主有: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托马斯·亨特·摩尔根;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赫尔曼·约瑟夫·穆勒;199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爱德华·路易斯、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艾瑞克·威斯乔斯。遗传学家托马斯·亨特·摩根于1908年将果蝇带入遗传学研究阶段,在随后的30年左右的时间里,果蝇成为了经典遗传学的“主角”。托马斯·亨特·摩根发现了果蝇白眼突变的性别连锁遗传,提出了基因线性排列和染色体连锁交换的规律。托马斯·亨特·摩根于193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46年,被誉为“果蝇突变大师”的摩根的学生赫尔曼·约瑟夫·穆勒(HermanJosephMuller)证明,X射线可以使果蝇突变率提高150倍,从而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1995年,诺贝尔奖颁给了三位在果蝇研究方面辛勤工作的科学家(爱德华·路易斯、克里斯蒂娜·纽斯林·沃尔哈德和埃里克·威斯康西斯)。果蝇为进一步阐明基因、神经(脑)与行为的关系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为什么科学家们总是爱用果蝇来做实验 1、果蝇幼小的体型,简单的饲养管理,短暂的生活史,高效的繁殖及极快的胚胎发育速度和完全变态等特点都是其他实验动物无可比拟的。对于生物学家来说,1年甚至更久才能完成的胚胎发育和世代交替让人等得心焦,而胚胎发育快速、生活史短暂、后代繁殖快的果蝇为科学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观察胚胎发育的过程,突变的发生等到提供了更为快捷有效的途径。2、果蝇的性状表现极为丰富,突变类型众多,而且具有许多易于诱变分析的遗传特征。果蝇表型性状的遗传分析为数量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3、果蝇的染色体数目极少,其核型只包括4对同源染色体,其中一对为性染色体,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雄性异配。4、果蝇的神经系统相对于人类而言简单得多,但同样表现出与人类相似的复杂的行为特征,如觅食求偶、学习记忆、休息睡眠等。果蝇细小的身躯反映的是科学的大世界,蕴藏着数量惊人的科学信息。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日臻成熟,果蝇的研究已远远不止停留在白眼突变和连锁互换规律的层次上,科学家更关注怎样使果蝇的研究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希望能够通过对果蝇的研究揭示人类生命的奥秘。作为经典的模式生物,果蝇在未来的生命。
研究果蝇有什么意义 从研究方面来说,果蝇养起来容易,给点香蕉、苹果泥就可以饲养;其繁殖快的特点,也保证了实验供应。从遗传学角度看,果蝇染色体只有4对,其中第四号染色体很小。1933年后,果蝇多线型染色体的发现,不仅便于研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也容易对基因进行物理定位。基因条带从此用了几十年,一直到果蝇基因组测序后才很少人用。通常,一个生物为很多研究者所用,不同研究者制造不同工具与大家共享,导致该生物体成为模式生物。果蝇是典型的例子,百年来科学家发明了很多果蝇研究技术,推而广之,使果蝇研究更兴旺。今天,果蝇依旧是许多科学家的研究工具。美国最大的慈善机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近年以重金建立研究部门—Janelia农场,其领导者便是上世纪80年代发明果蝇转基因技术的鲁滨。在美国诺贝尔奖得主密度最高的洛克菲勒大学,近年招聘的9个新教职中,有3个是研究果蝇的。研究果蝇,对高等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3363438动物又有什么意义?相当多的人以为,研究果蝇早期发育可能对人类无意义,不过是科学家浪费钱钻牛角尖罢了。因为已知,果蝇的早期胚胎是合胞体,只有细胞核分裂,没有细胞膜分裂,直到几千个细胞核再开始形成细胞膜,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