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7月27日电 (孙乙雯 杨艳敏 高康迪)从下岗工人到工艺美术公司的负责人,周玉梅的生活越来越好,在做自己喜欢事情的同时,也可以挣钱养家了。近几年,她的工艺事业再次得到当地官方支持,为她的工作室提供房子,提供补助,全力支持她传承非遗文化的工作。
周玉梅所在的山丹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张掖市境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衍生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地坚持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让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惠及人民群众,通过多方面挖掘整理、多渠道宣传推广、多方式培训传承、多技术创新研发,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成效显现。
在山丹县,像周玉梅这样的妇女还有很多,该县近年来积极动员、招募全县各乡镇、村社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大投入,扎实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协调“山丹花馍”“手工编织”“石木堂”“剪纸、山丹烙画”等非遗传习所吸纳贫困户劳动力200多人,开发设计l10多个系列上百种工艺品,为贫困妇女就业和增收开拓渠道。
“我们有时候也会搞一些培训,给下岗或者低收入的妇女教授手艺。这样她们在家里没事的时候,就能做一些工艺品。并且作品可以拿到非遗传习所来,我们这里可以帮忙销售。”周玉梅说。
山丹县委宣传部披露,为了进一步发扬和传承非遗文化,他们积极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这两年我们在东街小学成立了一个非遗兴趣小组,我作为老师每周都会去给他们教剪纸。还举办了‘麦秆画请进学校’等系列活动,我们一直在积极进行教育活动。”山丹县丹美工艺非遗扶贫工坊的刘瑰华告诉记者。
山丹县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吸纳了一批贫困妇女就业。杨艳敏 摄
周玉梅也表示,她的工作室也是一个传播非遗文化的窗口。“有时候学校会组织参观,孩子们对我们的工艺品都很感兴趣。还有一些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居民、游客也会来。他们只要有时间就来看看,学习学习。”她希望剪纸、烙画、麦秆画等非遗文化可以成为代代相传的一门手艺。
山丹县不断深化文旅融合,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工艺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优势,将传统手工艺和市场密切对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成为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动力。
周玉梅介绍说,她们的创作内容主要围绕一些本地特色的地域文化,比如山丹县的焉支山、七彩丹霞、裕固族文化风情服饰和乐器等等。前来旅游的游客很喜欢买回去当作纪念品。“市上还给我们的工艺品做了网点,形成‘线下制作,线上销售’的运行机制。全国各地的人都能买到。有时候外地人来山丹开会,发的纪念品也都是我们的文化产品。”
近几年,山丹县的非遗文化作品越来越多“走出去”,并且还几度出过国门。周玉梅说:“我们2014年的时候带着剪纸和麦秆画亮相韩国‘第二届首尔中国日’,2016年的时候我们的麦秆画作品在埃及的艺术展览馆展出,2017年我们的剪纸又一次在在俄举办的‘甘肃文化周’活动中展出。能有机会向外国人宣传我们中国的非遗文化,山丹的非遗文化,我感到非常骄傲。”
周玉梅表示,也希望有机会去其他地方的中国民间产业学习,不断提升,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大家一起继续发展民间艺术,把传承工作做好。(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