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皇帝担任大清皇帝六十年,之后担任太上皇长达四年时间,其一生作诗高达四万多首,但尴尬的是,这些诗歌只有一首入选小学语文课本,这个现象的背后,有许多值得玩味之处。
时间成本
乾隆帝一生作诗四万首,时常会让人联想当代新闻媒体提到某大学生在校四年读书二万本的新闻。我们要知道,人的一生,即便是能活一百岁,其寿命也不过三万六千五百日。乾隆帝一生写诗四万首,那么结合乾隆帝的寿命来看,平均一天最少需要写二首诗以上。因此,乾隆帝在写完一首诗的一周后(当然乾隆帝没有一周概念),多半已经不记得自己曾经写过什么诗了。
乾隆性格
不过,“管中窥豹”,通过乾隆帝的生平以及喜欢作诗这一点,我们可以了解到乾隆帝的性格——好大喜功,虚荣心很强。说白了,乾隆帝十分爱面子。
乾隆帝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君王。而想证明自己是一个这样的君王,就需要作出许多“成绩”来证明自己。
乾隆皇帝热衷作诗,此外,还热衷题词,以及在古画上面盖章,乾隆帝的这些行为其实都是为了设立一种人设:证明自己是一个颇有文采的皇帝,而且不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自己都很在行。这和当代翟博士搞博士学位、某老戏骨看“诺贝尔数学奖”的得主论文动机一样,本质上,都是出于一种虚荣心。
帝国命运
如果说乾隆帝的作诗,是为了体现其“文治”的话,那么,乾隆帝的“十全武功”则有一定程度上,是乾隆帝为了体现其“武功”。
客观来说,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中,有很多次战争,有造福后世的业绩——比如粉碎西北、西南的分裂势力,同时驱逐来自尼泊尔的侵略者,但有的战争,则有些让人耐人寻味——比如“十全武功”里面的“平安南”——越南陷入内乱后,乾隆帝派兵帮助越南平定内乱,而西山朝农民军利用春节偷袭清军,击败了清军。西山农民军首领在获胜后向乾隆帝称臣谢罪,就这样,因为乾隆帝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西山农民军居然获得了乾隆帝的认可。
可见,帝国的命运、决策,有时候和乾隆帝的虚荣息息相关。
百姓命运
乾隆帝的虚荣心在体现在喜欢作诗、热衷边功的同时,还体现在热衷享乐、炫富的层面上。
乾隆帝炫富不要紧,下边的官僚少不得要把压力施加给百姓身上。最终,“乾隆盛世”过了也就一半时间左右,就有农民起义开始有规模的出现。
结语:因此个人感觉,以小见大,从乾隆帝喜欢作诗来满足其虚荣心这一点,可以看出其性格特点。而根据其性格特点,可以推算出,一个好大喜功之人,其统治下的帝国会出现何等决策,其统治下的百姓,会遭逢何等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