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为了表达自己的热情,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同时也为了维持人际关系,人们会邀请他人来自己家里吃饭,当有熟人路过家门口的时候,人们也会问一句“吃了没”。
虽然这种话很多时候都属于“寒暄”而并非真心,但也表达了一种与他人交往的意愿,这无疑是有利于维持人际关系的。
一般情况下,邀请他人到家做客是由主人发出,少有客人主动来自己家里吃饭的。
但确实有这么一些贪图小便宜的亲戚,也可以说是脸皮厚的亲戚,他们总是赶在饭点之前到别人家,到家后也不光是蹭吃蹭喝,同时还要找各种借口顺走人家的东西。
对于主人来说,接受他们的请求会造成自己的损失,拒绝则会丢了面子,显得自己很小气,因此往往会同意他们的过分要求。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去亲戚家蹭吃蹭喝?
强化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带来令人愉快的结果,或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种结果或满足称为强化物,能够增加该行为以后发生的频率。
而人们之所以避免某一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令人不快,或是让人有所损失,即惩罚,这会降低人们在今后表现出该行为的频率。
对于主人来说,他们讨厌蹭吃蹭喝的亲戚或是避免他们来自己家吃饭,这种行为是完全合理的。
因为亲戚来他们家蹭吃蹭喝、白拿东西,让他们蒙受了经济损失,情感上也给对方带来了不好的情绪。
所以对于主人来说,亲戚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惩罚,这种惩罚会使得主人越来越不欢迎亲戚,也会更加厌恶他们。
对于亲戚来说,他们之所以不顾别人的情绪,厚脸皮地频繁给别人添麻烦,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受到了强化。
作为主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般都是爱面子的,因此通常不会拒绝客人的小要求,这种放纵使得他人获得利益,由此强化了他们蹭吃蹭喝的行为。
从另一方面来讲,由于主人已经答应了他们吃饭的请求,因此之后的要求他们一般也不好拒绝。
这是因为人们具有保持自我一致性的倾向,前面已经给人以大方、包容的印象,如果之后不能延续这种表现,就会前后不一致,心理就会感到不平衡。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来源于观察模仿。
有些人喜欢去亲戚家蹭吃蹭喝,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就身处这样的环境。
例如在有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人们的思想比较落后,各种陋习盛行,贪小便宜的人也非常多,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原本不喜欢贪小便宜的人也可能会因为无意识地观察模仿而变得与他人一致。
在这一过程中,替代强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他们观察到邻居经常能够从别人家里顺点好东西走,由于观察到他人受到强化而使自己间接地受到了强化,于是以后也有可能表现出同样的行为。
价值取向也会引导人们的行为。
对于那些喜欢蹭吃蹭喝的人来说,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他们更看重实际的利益,比如味觉的享受、节约一顿饭钱、顺走某个东西,这对他们来说都是好处。
相反,那些注重道德品质、重视人际交往原则的人就不会做出这种行为,因为他们觉得相比于利益和好处,做一个有道德、讲人情、为别人着想的人更重要。
对于我们大多数正常人来说,经常去别人家蹭吃蹭喝会让我们感到难为情。因为在我们看来,没有任何报酬就让对方频繁给我们提供好处,这违背了“等价交换”的原则。
即使是亲戚,我们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也会自觉地把握好度的界限。
若是受到对方的邀请,那么去别人家做客是一件让双方都会感到开心的事,若是不请自来,那就是“不速之客”,会让双方都感到不舒服。
因此,人们要远离那些蹭吃蹭喝的亲戚,他们注定是社会的毒瘤,将自己的好处建立在亲人损失之上的人,不值得人们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