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嵩和董卓是汉末三国时期的初期的两个比较活跃的人物。皇甫嵩是东汉平定"黄巾起义"的主要人物,董卓曾经掌控东汉朝廷三年之久。皇甫嵩和董卓之间是有一些矛盾的,董卓进入洛阳的时候,皇甫嵩也手握三万军队,本可以与董卓抗衡。但是被董卓轻易召回,还差点被董卓所杀。小编认为二者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董卓掌控朝政的需要和皇甫嵩过高的名望之间的矛盾,但是最早的端倪则是在东汉中平五年到中平六年(即公元188年到189年)的"王国围陈仓之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次战役。
"王国围陈仓之役"的历史背景
"王国围陈仓之役"的历史背景,是东汉朝廷和凉州起义军的战争中的一次战役。提到东汉末年的大规模起义,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黄巾起义",然而"黄巾起义"的主力部队在同年就被平定,也就是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随后爆发的凉州起义持续的时间更长,与东汉朝廷包括后面曹操控制的东汉朝廷的战争也更多一些。
中平元年爆发"黄巾起义",在年底就爆发凉州的起义,大概与"黄巾起义"有比较大的关系。在平定"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朝廷又调集了大量的资源来应对凉州的起义军,还间接引发了幽州张举、张纯和乌桓的起义。这个就不在小编的讨论范围之内了。
凉州起义军的第一代首领是北宫伯玉、李文侯等人,也包括边章、韩遂等人;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北宫伯玉进攻关中地区,被皇甫嵩、张温、周慎、董卓、鲍鸿、孙坚等人击退,不过东汉军队在追击的时候也遭遇惨败;中平四年(即公元187年)凉州起义军发生内讧,韩遂杀死边章、北宫伯玉、李文侯等人,同时官军出身的马腾也加入到凉州起义军当中,共同拥立另一个起义军首领王国为首领。这是凉州起义军的一个简单的发展过程。
"王国围陈仓之役"的时间是在中平五年,这一年对于东汉朝廷来说真是一个多事之秋。各地黄巾军余党比如"白波军"、青州、徐州黄巾、汝南葛陂黄巾、益州黄巾纷纷起兵;在河北幽州、冀州地区又出现较大规模的"张举、张纯起义"(发生时间在中平四年,但迟迟无法剿灭);连朝中的气氛也非常紧张,望气者预言京师有兵灾,汉灵帝从地方招募军队,让大将军何进率领,又设置完全属于自己的"西园八校尉"。王国等人在这个时机进攻关中,围攻陈仓,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皇甫嵩与董卓的军事分歧
虽然在当时东汉的地方已经是乱七八糟,不过还是有一个主次矛盾顺序在里面。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关中地区的重要性更大,因为关中就位于洛阳这个政治中心的侧翼,另外关中地区也有非凡的政治意义,毕竟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就是先到关中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西汉的首都也是在长安。东汉朝廷立即发兵救援陈仓,主将为左将军皇甫嵩,率领前将军董卓,各自率领两万军队讨伐王国。
在"王国围陈仓之役"中,皇甫嵩和董卓在军事决策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董卓认为应该直接进军陈仓,配合陈仓守军反击凉州起义军。但是皇甫嵩不同意。皇甫嵩认可陈仓未必抵抗不了凉州起义军的进攻。如果去救陈仓,那么自己就会陷入凉州起义军的节奏当中,毕竟围点打援也是很常见的战术;如果自己不去救陈仓,而陈仓能够在围困中得以保全,那么东汉军队和凉州起义军的敌我攻守就会发生扭转,甚至东汉军队要更加主动一些。
从中平五年冬到中平六年春,凉州起义军围攻陈仓八十天没有攻破。这个时候凉州起义军的士气可以说是相当低落,只好撤退回凉州。事情的发展和皇甫嵩料想的一样,皇甫嵩也抓住这个时机,对撤退的凉州起义军发动反击。结果这个决策又受到董卓的质疑。
兵法中讲究"穷寇莫追",尽量放敌人一条生路。如果贸然追击撤退的敌人,恐怕要出问题。这种战例在汉末三国时期也非常常见,比如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在撤退时都受到曹魏的追击,结果二伐中杀死魏将王双,四伐中更是射杀了曹魏名将张郃。这是"穷寇勿追,归众勿迫"的一个比较经典的战例解释。
然而"归众"与"归众"之间是不一样的。诸葛亮的军队部伍严整,进退有度,追击当然要面临巨大风险,凉州起义军则不然。凉州起义军本身就不是正规军队,首领的组成也比较复杂,而且还发生过内讧。凉州起义军围攻陈仓不克而撤退,那就是一支疲弱之兵。皇甫嵩没有采纳董卓的建议,坚决追击凉州起义军,果然获得了"斩首万余级"的巨大胜捷。
"王国围陈仓之役"的余波
在"王国围陈仓之役"之后,王国的威望受到严重的打击,被韩遂等人废掉并杀死,重新拥立阎忠为首领。阎忠是王国起兵时劫持的一个人物,他并不愿意成为凉州起义军的首领,尤其是被胁迫没有主权的首领,最后也是慨叹而死。之后韩遂、马腾等起义军首领发生矛盾,陷入内耗当中;然后又与进入洛阳控制汉室的董卓联盟,算是与"汉室"的关系缓和。但是凉州地区则一直处于失控状态。
另外皇甫嵩和董卓的军事策略的分歧,尤其是皇甫嵩正确,董卓错误的结果,也是导致了董卓和皇甫嵩之间的矛盾。汉灵帝去世之前,曾经考虑过对董卓的压制问题,先征召董卓为少府,被董卓拒绝后任命董卓为并州牧,再将他所统领的军队交给皇甫嵩率领,基本上是以政治权益来换取董卓的军权,董卓当然也不愿意执行。皇甫嵩的从子皇甫骊劝说皇甫嵩直接出兵讨伐董卓,但是被皇甫嵩拒绝。
然后汉灵帝去世,何进和宦官集团鹬蚌相争,让董卓渔翁得利。董卓尤其嫉恨皇甫嵩,征召皇甫嵩成为城门校尉,然后再找机会杀死皇甫嵩。此时皇甫嵩手中是有三万部队的,而且也占据人心上的优势。左将军长史梁衍劝说皇甫嵩起兵迎接天子,配合袁绍等人夹击董卓,但还是被皇甫嵩拒绝。皇甫嵩接受董卓的征召,放弃在乱世中安身立命的军队,虽然凭借其子与董卓的亲密关系没有被加害,但这颗东汉末年的闪亮的将星最终还是淹没在历史的烟尘当中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英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