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国工程院挂职会泽县扶贫干部王波:“北雁南飞”扶真贫

2020-07-27新闻13

在会泽县大桥乡高产燕麦种植基地,两台洋马联合收割机正在忙着收割燕麦。王波站在实验田边,向合作社负责人了解燕麦的产量和品质。

王波是中国工程院三级调研员,博士研究生。2017年7月,他主动请缨,从北京来到中国工程院挂钩帮扶的云南省会泽县,挂任县委常委、副县长,负责科技扶贫和生态扶贫工作。2019年7月挂职期满后,他又主动向组织提出延期一年,至今仍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三年来,王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翻山越岭、爬坡过坎,走村串寨、访贫问苦,引种入滇、变废为宝。从听不懂到狗不咬,从南飞雁到北上广,从不理解到夫妻档,他动真心、付真情、扶真贫,用辛勤的汗水,绘就了红土高原一幅金色的美丽画卷。

融入群众从听不懂到狗不咬

会泽县地处乌蒙山主峰地段,山川交错,江河切割,自然条件极其险恶;高寒冷凉,广种薄收,发展基础极度薄弱。全县总人口106.8万人,三分之一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冷凉地区、泥石流滑坡地带,该县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乌蒙山片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

按照会泽县的相关规定,县级领导必须承包一个乡镇、挂包一个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到会泽工作后,王波负责挂包金钟街道麦地村。麦地村距离县城30公里,平均海拔2440米,只能种植玉米和马铃薯。虽然离城近,但由于地处深山区,交通不便,经济比较落后。

王波第一次走进麦地村,村里的贫穷令他吃惊。同样,村民也用惊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个讲普通话的副县长。王波一家一户去走访,村民说了啥,他听不懂,但他看到了群众眼里殷切的脱贫期盼。村民们没听到什么承诺,但他们相信,北京来的干部一定会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随后,王波调整了自己的工作方法,穿着T恤衫和运动鞋进村,看到哪家在干活,就去帮帮忙,尽管不会做,但很快就搭上话;平时在村委会吃饭,遇到村民家在吃饭,也不嫌弃,坐下和大家简单吃上一顿。几个月下来,王波和群众就亲如朋友了。渐渐地,王波听懂了群众语言,有时还能说上几句方言。以前走访最怕狗,现在,村里的狗见他都不咬了。

2018年,会泽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工作,动员山区贫困群众搬进县城。在王波和工作队员的动员下,群众搬迁工作进展顺利,2020年6月底,全村383户1462人已入住会泽新城。

引种入滇从南飞雁到北上广

初夏时节,丰收在望。大桥乡1.3万亩高产燕麦一片金黄,和着葱翠的青山和蔚蓝的湖泊,构成了红土高原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画卷。

2017年,王波在调研中发现,会泽县燕麦种植历史悠久,但面积小、产量低、品种退化,亩产仅六七十公斤。于是,王波向县委、县政府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想法,提出了“推广农业现代新技术,引种试验示范新品种燕麦”的思路。

没想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十分赞赏、大力支持。随后,王波请来两位中国工程院专家,从北方引进20多个燕麦品种,在海波2500米的大桥乡开展小范围试验试种。经过6个批次46个品种的引种试验,通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新品种燕麦实现了高产稳产,平均亩产超过300公斤,最高亩产达450公斤,饲用干草最高亩产1.8吨,“北雁南飞”取得了成功!目前,已在全县12个乡(镇)推广种植5万亩,惠及贫困群众1.6万人,带动群众人均增收1500元。

在研究中,王波还摸索出了“秋燕麦+夏马铃薯”的种植新模式。秋播燕麦,夏种马铃薯。收完燕麦种马铃薯,收完马铃薯播燕麦。一年收两季,人忙地不闲。土地综合利用价值翻番,亩增纯收入4500元。

王波说:“按照2019年人均纯收入3750元的脱贫标准,种好一亩地,就能脱贫一个人。这将成为高寒冷凉山区脱贫致富的新希望!”目前,燕麦种植已成为会泽县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2021年计划发展到20万亩,正逐步形成一个产值超过10亿元的绿色健康大产业。

在大桥乡杨梅山村燕麦种植基地,67岁的党兴朝说:“我家地每亩租金800块,在自家地里做活,每个月还能得2000多块钱,真的太好了!”

燕麦试种成功后,王波又请工程院专家帮助研发深加工产品。结合大城市时间紧、节奏快的特点,开发了营养丰富的燕麦片等产品,并将产品远销北上广。

变废为宝从无人要到聚宝盆

群山绵延,林海茫茫。走进会泽县林下种植基地,郁郁葱葱的森林里,一垄垄三七和灵芝正在茁壮成长。王波和基地负责人正在查看长势。

会泽县山高林广,有林地544万亩,但大部分尚未开发利用。在调研走访后,王波大胆提出了“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提升林地利用率”的工作思路。

在王波的倡导下,2017年,会泽县在者海林场成立了陆木仿野生菌种培育中心,开展食用菌林下仿野生种植、菌种培育、种植技术培训及推广等工作。

2018年,王波又邀请到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带领团队专程到会泽县考察指导食用菌产业。经李玉提请,中国工程院出资12万元,购置了一套灭菌设备和两台显微镜,帮助培育中心解决了菌种生产的核心问题。

在中国工程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会泽县林下种植的羊肚菌、冬荪、大球盖菇、灵芝等7个菌种获得成功,平均每亩净收益3000元以上,示范推广上千亩。在朱有勇院士的指导下,还试验种植了200亩有机三七,亩产值达20万元。这些为下步会泽百万亩适宜林地开发,为带动30万林农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林下无人要的枯枝落叶,变成了食用菌的有机肥料。一片片荒凉的林地,正变成一个个绿色的聚宝盆。

王波说:“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就要做好林下经济这篇文章,这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抓手。”他邀请了沈国舫、朱有勇、李玉等10余位院士以及百余位专家,到会泽实地指导和授课,创新开辟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会泽科技扶贫系列讲座”。

战贫伉俪从不理解到夫妻档

王波初到会泽时,家里并不支持,妻子更是反对。当时,王波的孩子才两岁,而他的妻子徐丽君,也是一名农业科技研究员,工作四处奔波,难以顾家,夫妻俩聚少离多。迫不得已,王波只好将远在宁夏的父母请到北京,帮助照顾年幼的孩子。

王波来会泽后第一次回家,妻子一脸疲惫,满眼委屈。女儿也因长时间没见到爸爸,抱着王波啼哭不止。王波满怀愧疚,耐心细致地和妻子讲述会泽的贫困情况和肩负的使命。在“小家”和“大家”之间,王波舍小家顾大家,无怨无悔地站在了脱贫攻坚第一线。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妻子也渐渐理解了王波,带着孩子和老人,专程来会泽看望。王波带妻子来到了红土村寨,走进了石板人家。妻子被会泽贫穷的现状震惊了,也被会泽决战脱贫的信心和决心感动了,她决定跟随丈夫帮助会泽脱贫致富。

徐丽君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工作,任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她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帮助会泽县引进试验种植高产燕麦新品种,还请来了自己的导师——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研究员孙启忠,一起为会泽燕麦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三年的努力,成果丰硕,由王波夫妻和中国工程院团队一起精心培育的高产燕麦和林下种植扶贫产业初具规模、成效显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启动了院士科技扶贫咨询项目,在会泽与云南省政府一起召开了燕麦产业科技扶贫大会,同时在会泽建立了云南省徐丽君专家工作站。徐丽君带领团队,加入到会泽脱贫攻坚队伍中,谱写了一曲夫妻携手战贫困的时代赞歌。

曲靖日报特约记者周朝祥 陈耀邦 代玉春 文/图

#扶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