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蜀汉后期人才衰竭的原因

2020-07-27新闻10

我们常常会用“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来叹息蜀汉后期的人才缺乏,并且将之归咎于诸葛亮对曹魏频繁动武而产生的民生疲敝。当然,这句话并非出自正史,而是清代的一部小说中角色所说出的台词罢了。但是蜀汉后期人才缺乏的现象确实存在,孔明在《后出师表》中就表达了对人才、兵备有些难以为继的忧虑以及对未来前景的担心。那么,这种现象是否真的全然归罪于武侯?小编今天就想和各位看官聊聊其中的三昧。

诸葛亮

小编以为,这个问题之所以发生,是由蜀汉自身的人才成分的特点所造成的。而这与其立国的社会成分以及其在统治范围内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有关。为了将这个问题说得更加明白,我们可以将蜀汉和曹魏、孙吴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有提到,曹操出身并非为士大夫正统,因此在创业伊始主要依靠其从乡里秩序中带出的谯沛武人集团以及所收编的青州兵征战四方——这使得曹操集团初期有强烈的军阀色彩,其军队风格相较于袁绍,与董卓更为相似。而荀彧的出现与效忠,终于为祖上宦官的曹操打通了一条和东汉士大夫交流合作的通道。

曹操

期间虽然有许多磕磕盼盼,但是到曹丕曹睿时代,曹魏集团整体的人才成分绝大多数已经属于世家大族子弟了。九品中正制虽然提出之初是为了整合因为战乱远离家乡郡县的人才于中央,但是在制度内容以及执行上都使得世家大族逐渐掌握了统治阶层的主导权。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该制度终究继承了汉代评议的风俗,讲究对人物先进性品评,再根据结果判定人物官品,是一个几乎人人都要参与的考察。这在其理论构成上杜绝了子承父官的可能性。

孙吴集团的统治相比而言和曹操大不相同,由于武人代表孙坚、孙策早逝,而孙权的风格更偏向于士大夫,因此在这个集团巩固和建成之初,就是高度士族化的。同时,由于孙武实行军事将领世代承袭的世兵制以及与分封建制相似的奉邑制,因此孙吴集团在表面上看有非常浓烈的贵族色彩。但是孙吴在中央官吏的拔擢上仍然并不禁绝平民参政,并且从裴松之撰的注所引之文来看,孙吴也施行了类似中正制的“公平制”。因此,孙吴在后期整体的统治集团成分情况,虽然士族的比例相比其他两国都更高,但是也并没有出现蜀汉青黄不接、难以为继的情况。

孙权

那么,蜀汉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其陷入了如此尴尬的境地呢?

其实蜀中之地的世家大族,几乎没有出现过被内部地区崛起的势力统治的情况。刘焉、刘璋对于他们来说,一直都是外来的统治者,因此这一地区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妥善处置当地人与外地统治者的关系——这个问题在曹操那显然并不存在,谯配之地本就地处中原,而孙氏本身与各类世家大族的关系都非常好,到了孙权更是进入了蜜月期,几乎没有内部的强烈冲突。蜀地则极为不同,刘焉凭借东州兵以雷霆手段对当地刺史进行了镇压,而刘璋则选择放任自流,只在紧要关头对地方冲突作出抵抗。因此这一问题一直是明面上最大的危机。

刘璋

而到了刘备时,情况其实更加紧急——刘备虽然有汉室宗亲之名,但是他在辗转于各路诸侯之时很少有世家大族对其出手援助,乃至于最后奔至荆州,从刘表手下吸纳了很多寒士人才。而这些人才到了蜀地,更是与当地的世家大族格格不入。

因此,诸葛亮对这一问题着手进行了解决,他的方式是以严刑严律为整体条件,将中央级别的官吏交给非蜀地人士任职,而地方上的官吏则由蜀地士人担任;同时为了让政令通达,作为诸葛亮主导期间政府重地的宰相府人士是蜀地与非蜀地参半,以此来达到平衡。

刘备

但是,正是这样的举措,导致了蜀汉后期的官吏大多是父官子继,整体的统治系统向士族化猛然迈进,平民成分在统治集团中的占比为三个集团中最小。通俗来讲,就是整个统治集团的权力被把握在了一个小圈子里,虽然蜀汉的世家大族成分比例并没有孙吴那么大,但是由于整体的平民上升渠道过于窄小,官职被地域紧紧钳制,造成了无法大量吸纳人才的情况。反之,虽然曹魏接纳了东汉以来绝大部分的世家大族,但是由于九品中正制的顺利实施,反而使其成为了平民上升的可能性最大的存在。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当然也可以怪罪武侯为了短期的内部统一出了这样一个馊主意。但是反过来说,如果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便需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清洗活动,这在那样一个多政治集团扩张地域、致力统一的年代,是完全不可能的——一旦清洗开始,内部的动荡立马便会吸引来外地的觊觎。所以可以说,武侯之策,几乎是当时的最优解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