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乙肝防治中医有方法,中医对乙肝的认识以及辩证思路

2020-07-27新闻23

中医学认为:肝属五脏之一,位于肋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藏血,主疏泄,主筋华爪,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

西医的"肝"则明确是位于上腹部的一个独立器官,具有多种代谢以及分泌、排泄、生物转化等方面的功能;中医的"肝"则是一个系统,除了指与西医相同的肝以外,还包括胆、与肝相关的经脉。

肝脉起于足大趾,上行环阴器,过少腹,挟胃,属肝络胆,贯膈,布胁肋,循喉咙,连目系,上巅顶。中医"肝"的生理、病理涵盖面也大于西医的"肝"。

众所周知,乙肝是一种常见却较为难治的疾病。不仅因为此病的传染性,以及患者本身出现的乏力、肝区疼痛,更因为难以控制的肝脏炎症和肝细胞变性、坏死导致肝功能损害、肝纤维化和癌变的不良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多对症治疗,缺少卓有成效的治疗办法,中医对此病的治疗有很多办法,其临床优势已为世人认可。中医治乙肝,主要是从湿、郁、虚三个方面着手

一、湿

中医认为,乙肝病毒属于一种"湿热疫毒"的邪气。临床研究也发现,湿热阻滞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中医临床证型。

中医还认为,湿性黏腻,缠绵难去,因而容易造成病程延长,形成慢性病。所以说湿邪不去,肝炎是无法痊愈的。

湿邪一般分为湿热和湿浊两种

1、湿热

这类患者比较多,表现为口干、口苦,喜欢喝冷水,吃了煎炸的东西容易上火,小便比较黄,舌苔黄、厚、腻。

这类患者在治疗方面一般选用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为主方,再酌情加减药物治疗。

2、湿浊

这类患者相对较少,他们与湿热患者的区别是,舌苔虽然厚腻但不黄,也有口干口苦,但却不喜欢喝水。

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是,他们有明显的身体困重感,每天都觉得很累,好像背着很重的东西。湿浊患者,胃口一般都比较差,严重者还有口中发黏的感觉,大便也是偏烂的。

治疗方面,可选用胃苓汤、藿朴夏苓汤等。

湿浊患者千万不能用治疗湿热的药物,否则会损伤脾胃,使湿浊更难祛除。

二、郁

郁就是肝气郁结,也就是平时所讲的不开心。如果说不开心会得肝炎,大家肯定会说没道理。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为风木之脏,其性刚暴,喜条达而恶抑郁。"

所以,肝炎病毒侵犯肝脏,首先会抑制肝气的疏泄,这就是肝炎患者不开心的病理基础。

临床上常有一些患者,他们的各项检查都在正常范围内,但总觉得有些不舒服,比如觉得很累,没有食欲,或者肝区有顶胀的感觉等等。

这些表现虽然各有特点,但有一个共同点——对病情的担心。

另一个特点就是,不适的症状跟心情有关。如果有别的事情在做,患者一般没有不适的感觉,静下来的时候,不适的感觉就突然很明显。这类患者的治疗其实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对于这种状态的认识和自我调控。

三、虚

一般说来,虚证多见于久病、得不到很好治疗的患者;也有一部分是先天不足引起的。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虚是比较特殊的。它的虚,一个来源于"天灾",一个来源于"人祸"。

中医认为,肝属木,脾属土,肝病会损伤脾胃功能,而脾胃功能不好,营养吸收不良,反过来自然就会影响肝脏。

土壤贫瘠,树木当然无法生长繁茂,这就是所谓的"天灾"。而所谓的"人祸",是指过量使用清热利湿的药物。

因此,肝病的虚证治疗首先要避免"人祸",然后处理"天灾"。

"天灾"是土壤不好,那就给土壤"增肥"——补益脾胃。

脾胃虚弱的患者常表现为没有胃口、精神疲倦。他们跟湿浊患者的临床表现有点相似,但脾虚患者的主要感觉是虚弱,没有困重。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这类患者的舌苔一般都不厚腻。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是相当复杂的,前面所讲的,都是针对疾病的早期和中期进行的简单分型处理。对于已经出现肝硬化或其他并发症等复杂情况的患者,还是应该到中医院诊治更为合适。

乙肝是肝病的比较严重的一个阶段,很多人采用西医治疗手段,往往疗效达不到预期。今天把这些中医的知识总结出来,供大家来对照自己。如果怀疑自己证属此类,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师辨证论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消化疾病#乙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