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
后周显德六年(西历959年),后周皇帝柴荣英年早逝。继位的皇帝柴宗训年仅七岁。在五代十国的大背景下,一个七岁的皇帝,注定无法稳定后周局势。
果然,柴宗训继位不久,后周朝廷就收到消息——北汉和契丹利用柴荣刚死的机会,准备入侵后周。对于后周来说,北汉和契丹的联合,无疑是最可怕的组合:因为法理上,北汉自称自己是后汉的延续,按照北汉的叙事,后周是篡夺后汉政权的伪政权,而契丹则有强大的国力支持,这两者结合,不论是法理还是实力,都是后周的巨大威胁。
因此后周朝廷委任赵匡胤组织军队迎战北汉、契丹联军。不料,赵匡胤趁机发动了著名的陈桥兵变,逼迫后周皇帝柴宗训禅位给自己,自此,后周灭亡,北宋建立。
只是,让人感到不理解的是:英明一世的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篡夺后周江山如此容易?
个人感觉,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传统问题
在五代十国的大背景下,天子其实不过是大小军阀中,综合实力比其他军阀略胜一筹的人。事实上,后周的江山,本身也是利用后汉隐帝软弱无能,不能有效弹压后汉境内的军阀而得来的。对于五代君王来说,君主一旦出现弱势,那么,其他军阀趁机取而代之,是一种传统。在这种强大的传统惯性下,一个七岁的孩子做皇帝,即便是没有赵匡胤,也会有其他军阀产生不臣之心,篡夺柴宗训的皇位。
因此,有说法认为,宋太宗的皇位并非来自篡位,而是宋太祖赵匡胤唯恐自己死后,自己的儿子对内,斗不过赵光义,对外,弹压不住朝中的将领,于是让赵光义来做自己的继承人,是为宋太宗。这也侧面佐证了五代的篡位传统,在宋太祖在位后期,依旧有一定的影响力。
柴荣的布防
柴荣号称五代第一明君。对于自己死后,七岁儿子掌握朝廷的事情,柴荣也深知这背后的风险性。因此,安排了符彦卿、韩通和赵匡胤等人一起辅政。
柴荣安排这么多人辅政的目的,就是让他们互相牵制,防止辅政大臣人数太少、权力过于集中。
不料,柴荣的这一安排,最终还是破产了。赵匡胤利用掌握军权的优势,以及韩通等人的手段不敌自己的弱点,诈称契丹、北汉入侵,对后周朝廷发动兵变,最终导致后周覆灭。
可以说,柴荣是留下心腹忠臣的,只不过,能力不足,没能保住后周江山。
后周势力的反抗
赵匡胤篡位成功后,部分后周的军阀,以讨伐赵匡胤为名,起兵造反。最终,因为军阀自身的能力有限,这些反抗都被新生的北宋政权弹压下去。
综上而言,在后周的时代背景下,赵匡胤能篡位成功,是在瓦解柴荣的布防、成功弹压后周军阀反抗的基础上,从历史必然性角度来说,任何一个后周武人,只要具备赵匡胤的条件和优势,都会导致后周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