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
清初官员向皇帝报告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题本,另一种是奏本。由于文书的处理方式过于繁琐迟缓,导致行政效率极其低下。
于是出现了一种新的公文,即奏折。奏折有一些是保密的,除皇帝以外不能让第二个人看到,作为君臣之间的私人书信,极大的保护了隐私。
依靠密折,站在金字塔顶尖的皇帝,轻松掌握了天下事。
01 康熙大帝的密折举措
清代密折最早始于顺治时期,到了康熙晚年,密折得以真正推行。
康熙
身处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十分关心民生的康熙皇帝,想多了解地方民情以及官员们的作为,开始提倡密奏报告。
密折奏事的权利并不是人人都能享有,有资格给康熙书写的人,仅限于皇帝的亲信大臣。
起初的密折内容,多为请安、谢恩等平安问候,甚至有臣下向康熙献殷勤,给他邮寄西瓜子、芒果,康熙虽批复“乃无用之物,再不必进”,没多久后,又能在密折中收到。
发展到后来,密折内容开始涉及陈事,如地方吏政民生、流言、官吏贪廉等,逐渐成为皇帝重要的情报来源。
密折都是官员“亲手写奏帖来”,谨慎封好,绕过所有的正常渠道,直达圣听。
康熙对密折的处理十分慎重,坚持亲自批阅、书写,即便晚年因身体中风,导致右手无法写字,依然改用左手批阅回复。
康熙在江南设立的“三织造署”,除了给宫中供应丝织品外,最重要就是他搜罗江南情报的站点。江南各地的吏治民情,甚至包括雨水疫病、米粮盐价等,均属于收集对象。
江南康熙曾令苏州织造李煦:“今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语,无中作有,议论大小事,朕无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
康熙四十七年(1708),李煦有一密折被送折人弄丢,惊恐万状。康熙朱批曰:“凡尔所奏,不过密折奏闻之事,比不得地方官。今将尔家人一并宽免了罢。外人听见,亦不甚好。”为了避免密奏制度被外人知道,也就宽免了李煦。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也是康熙钦点的密报亲信。任江宁织造只是曹寅明面上的身份,他同时担任了康熙的密探长达二十多年。
康熙曾叮嘱曹寅:“倘有疑难之事,可以密折请旨。凡奏折不可令人写,但有风声,关系匪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
重要的事情,一连说了四遍,可见康熙帝的重视程度。
后来,曹寅、李煦上奏了太仓起事、张念一聚众起事、江南科场案等事件,康熙与他们讨论了封疆大吏、“朱三太子”等时政,密折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同时,康熙会在京城中设下耳目。王鸿绪就是康熙十分信任的臣子,他所密奏的,大都是关于钱粮、马政、铸钱、盐政等财政经济事务。
王鸿绪
康熙四十六年(1707),通过王鸿绪的密奏,康熙掌握了买卖江南女子的幕后指使,了解到皇太子为非作歹,这也成为他日后两废太子的主因之一。
对于密折,康熙曾满意的表示:“听朕有年,稍有暧昧之处,皆洞悉之。人不能欺朕,亦不敢欺朕,密奏之事,惟朕能行之耳。”
02 雍正王朝的密折制度
康熙帝不会想到,他的儿子不仅擅长运用密折,还将其推广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可谓是后浪推前浪。
雍正继承帝位并非一帆风顺,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是皇位最正确的人选,他对待工作的态度异常认真。除了处理一般政务外,一天还要批十几封奏折,常常是头顶一盏孤灯,工作到深夜。
所谓“高处不胜寒”,雍正一上台,便不止一次地告诫大臣们“为君难”。为了广开言路,他需要密折制度,来帮助自己了解消息、强化权力。
雍正
他在《朱批谕旨》里说:“耳目不广,见闻未周,何以宣达下情,洞悉庶政。”
雍正后来还自称,事事都不如先帝,只有“洞察下情”一项比康熙高明厉害。
上位仅十四天,雍正帝就颁布谕旨:所有先皇的朱批谕折,全部都小心谨慎地密封好呈上来,如果发现有人抄写、存留、隐匿、烧毁,以后被发现了,一定严重惩罚。
同时开始实行轮班密奏制度,即“著名科道每日一人上一密折,轮流具奏。一折只言一事,无事亦须声明。”“尚书、侍郎等官,每日一人轮班奏事,密折封进。”
雍正七年(1729),建立军机处,直接负责密折,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雍正扩大了可以上密折人员的范围,从贴身大臣,到地方督抚,乃至藩、臬,甚至是知府、同知这类低品阶官员,都可以向皇帝打“小报告”。
据统计,雍正时期有密奏权的达到了1200多人。
从低层官员到高层官员,雍正撒开了一张个人情报收集的大网。
官员可以汇报一切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大到辖区内的民政、军事、水利、官员任免、谋反叛乱,小到天候、粮价、街谈巷议,无不上奏。
雍正年间的许多重大革新,如摊丁入亩、火耗归公、西南归土改流等,都与密折制度有关系。
雍正元年(1723),雍正接到山东巡抚密折,认为摊丁入亩可以缓解百姓贫困的情况。
到十一月时,直隶巡抚李维均再次上密折,认同摊丁入亩。雍正遂决定实施,回复说“蓦直做去,坦然勿虑!若信不得自己,即信不得朕矣。”
对臣下的日常生活,雍正也是关怀备至,如山西大同等地的总兵官王以谦身体不佳,雍正帝密折道:“好生养着,不知你吃酒否?若饮可戒之!”
而像“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朕亦甚想你”、“朕就是这样的汉子”等,都是雍正在密折上的亲笔批语。
根据不同内容,密折折纸被规定分为素纸、黄面黄纸、黄绫面黄纸、白绫面白纸四种,并且使用统一规格的封套。
奏折
批评大臣浪费纸张,雍正也是毫不客气:“一折一封岂不浪费,便三四折一封何妨。”
为了实现绝对保密,规定官员缮写密折时须亲自为之,不可假手于人。写好后装入特制皮匣,皮匣的钥匙备有两份,一份交给官员,一份由皇帝亲自保管。
官员须派亲信僚属或家丁直接送达京城,以后由钦定转折大臣送皇帝亲拆御览。皇帝朱笔批折后,再密封发还给原奏人。
后来因为密折数量成倍增长,专门设立了奏事处。
其中,外奏事处值班章京每天于寅时在乾清门外接受,在京部院衙门及各省督抚衙差递送的奏折,接折后再交给内奏事处,然后由内奏事处送呈皇帝御览。
云南总督地处偏远,递进折子非常费力,特意请示雍正一年送几次折子合适?雍正回复说:并没有限定你每年几次,有紧急事务,就要紧急报送,不管几次。
利用密折制度,雍正在监督、考察、选拔和任用官吏时,更加得心应手。
在《朱批谕旨》中,雍正曾言:“密折批示应因材施教,严厉激进的臣子要引导他们宽和,优柔寡断的官员要教他们刚毅。”
雍正准备重用李卫前,问过贵州提督马会伯:“近闻李卫行为狂纵,操守亦不如前,果然否?”
马会伯根据自己所知奏上了一份密折说:李卫虽赋性急躁,行事悖谬,但并未改其操守。结果,马会伯的话对雍正使用李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李卫
李卫曾到果亲王允礼的王府请安,获得对方赏赐的不少东西。李卫当即在给雍正的密折中,报告了这一情况。
雍正阅后开心的批示:“人臣于义固无私交,若同心体国,互相敬爱,则又唯恐其不然也。”
在考虑使用广东提督王绍绪时,雍正下密旨令广州将军石礼哈“留心探听,便中据实奏闻。”同时,又密旨两广总督密折奏报。
二者相互印证:王绍绪操守极好,办事勤奋、清廉,就是为人稍有柔懦。雍正直到多方密折一致,才放心任用。
对于臣下送来的密折,雍正都是亲自回复,“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从无留滞。”
这也使得雍正只在自己的生日那天才会休息,在数万件奏折上写下了1000多万字的批复。
雍正仅在位十三年,却能在“康乾盛世”中担当承上启下的重任,不难看出,密折制度对于雍正帝的执政起到了关键作用。
信息就是权力,密折制度下,朝廷行政效率大大提高,群臣均能直言进谏,官员之间彼此牵制,皇帝俨然站在了上帝视角。
正因为密折制度对于皇帝专制有着诸多好处,所以一直被沿用至大清王朝统治结束。
参考资料:《清实录》、《清史稿》、《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康熙起居注》、《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雍正朝起居注册》、《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雍正御批》、《清王朝的朱批密折制述论》、《清雍正时期反腐及当代启示研究》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筱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