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大明王朝:锦衣卫暗访淳安县,盲人老丈透露不愿改稻为桑的真相!

2020-07-27新闻22

在织造局晕倒在地的郑泌昌,睁眼看到站在自己面前的人物竟然是锦衣卫,吓得魂都没了,赶紧起来回话,一口一个下官,把他的奴才嘴脸刻画的淋漓尽致。

毁堤淹田他让马宁远去干,处置通倭百姓他让海瑞去办,处置不执行的海瑞他又让高翰文去办,甚至打着织造局牌子买田他也是让沈一石去办,不管发生什么事,他总会甩锅给别人,甚至他的战友——何茂才!

那么接下来锦衣卫又要去干什么呢?

《大明王朝1566解密》62:大明王朝:面对一脸狐疑的锦衣卫,盲人老汉说出了不肯借粮缘由!

一、

郑泌昌毕竟是甩锅王者,当着锦衣卫的面不敢把锅甩给宫里,也不敢把锅甩给织造局,只能一个劲的往沈一石头上甩,倒惹了朱七的不满:

“只是一个商人,把我大明朝上上下下都给涮了,你们不要脸,可朝廷丢得起这个脸吗?”

在过去,商人的地位非常低,我们熟知的“士农工商”,其实就是从贵到贱的一个排序。按照这个排序,最金贵的是士,也就是官员阶级,其次是农,也就是农民阶级,再次就是工,手工艺者,比如瓦匠,铁匠,木匠等,最差的就是商,商人。

到明朝时,虽然商人很有钱,但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比如这部剧中,海瑞抨击沈一石时,首先针对的就是他身上穿的丝绸,按照规定,商人是不能穿丝绸的,即使他就是卖丝绸的。

另一本比较出门的明朝小说《金瓶梅》,虽然写的是在宋朝发生的故事,但是却讽刺着明朝的社会。其中西门庆相当有钱了,但是毫无地位,他费劲办法要买个官当,他当官并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地位!

所以,沈一石虽然叱咤商场,其实在剧中毫无地位可言,就是躺在刀板上的鱼肉,谁都想砍一刀。

但是,对于锦衣卫来讲,如果他们也把罪过推到沈一石身上,别说嘉靖帝不信,他们自己都不信,那么皇上也就没必要养着这群锦衣卫了。

但不管怎么说,郑泌昌说话滴水不漏,虽然都知道他精明,但毕竟没有有力证据,这也让锦衣卫不能随意拿下他,但事还是要做,为了摸清状况,他们留下了两句话,随后去了淳安。

郑泌昌等他们走了,伸手摸了摸头上的乌纱帽,幸好,还在,一个动作把郑泌昌的老油条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只是他不会想到,不久的将来,他就要为自己的精明买单!

二、

四个乔装打扮的锦衣卫,到了淳安码头,惊讶的发现沈一石用来赈灾的粮食还在船上放着。按理说,粮食已经运来了,又是奉旨赈灾的,灾民早该分了啊,为什么会这样呢?

朱七决定打探一番,顺便了解一下民情:

“老丈,放粥了,您老不去领?”

朱七果然好眼神,一下子就找到一个盲人老丈,不过他这一开口,却让老丈听出了他不是本地人,既然不是本地人,那么大家自然就想起不久前发生的“钓鱼”事件:

“我不管你说从哪里来的人,你要是倭寇就趁早赶紧走了。”

朱七本来就是来调查这件事的,没想到一下子就问对了人,当然不肯放过这次机会,老汉也确实给力,把对官府的不满也说给了这个陌生人,胆子确实大:

“什么年头,还分青红皂白?我们那些被抓的人,都是老实巴交的桑户,也不问口供,也不过堂,省里一句话,第二天就砍头!”

这句话分量太重了,浙江的官场都黑暗到如此地步,连盲人老农都这么认为了,浙江不乱,哪有天理?

好在淳安出了一个海老爷,救了这些桑农的命!

朱七好奇的问老农,难道海瑞不怕省里的人?

老农回答:

“你一个外地人肯定不知道,这个海老爷可是太子派来的人!”

古今中外老百姓也不瞎,也会对症下药,搞不明白官员的来历,怎么敢轻易站队?

三、

朱七听完老农的话,哈哈大笑起来,想必上面的人看我们这些屁民妄议国事,也是同样的心情。

朱七绕过这个话题,开始问粮船的事,老农又说了一句经典语录:

“皇上还是好的,太子爷也是好的,这才派了个海老爷来给我们做主!”

那时候的人民思想很淳朴,淳朴到愚昧,总是把希望寄托到青天大老爷身上,如果碰到的不是青天大老爷呢?如果人民的命运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而不是人民的手上,那么这种呼唤大老爷的声音就会不绝于耳。

这个老农说的话里有话,他提到皇上是好的,自然就会有坏了,谁是坏的呢?

没错,就是以严嵩为首的严党是坏的,他们害淳安的百姓被淹,害百姓没有饭吃,幸亏皇上和太子圣明,派出了海瑞。

朱七还不放过这个老汉,继续问,既然粮食到了,为什么大家还不借?

通过老农的嘴,我们终于知道了整部剧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改稻为桑政策为什么推行不下去?

最开始让大家主动改稻为桑,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桑苗不能吃,而粮食能吃。虽然按照当时的市场价,可以用丝绸换粮食,甚至比种粮食还划算,可是他们没有计算市场供应。此时的市场是丝绸少,粮食多,而改稻为桑后,就变成了丝绸多,粮食少。

一斤粮食就是一斤粮食,但一斤丝绸,就不知道多少粮食了,况且定价权根本不在老百姓手上,这种买卖,他们怎么敢去做?不种桑树,最多少发点财,但是种了桑树,有可能要了全家的命!

这也是一开始大家不敢轻易该种桑苗的原因,更何况他们也不懂技术啊!

四、

在沈一石赈灾粮来之前,农民们发愁的是,一旦把田卖给了沈一石,虽然他可以雇佣他们,但是性质完全变成了单方市场,雇佣价格也是主家说的算。

而这次借粮给大家,让大家种桑苗,老农提出了三点疑问:

第一,这时候借了粮,改种桑苗,此时已经六月半了,产不了多少生丝,到时候官府要粮食怎么办?拿不出粮食,是不是仍然收走了田?收走了田,全家老少还不是得饿死?

第二、这个粮食虽然说是奉旨借的,但是终归是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牌子借的,到时候还是逼着还,海瑞如果顶不住怎么办?即使顶得住,他要是升迁了,我们又该怎么办?

第三、都说新官不认旧官账,海瑞答应不还走了,后来继任的县官要是翻旧账怎么办?本来海老爷规定三年内还清,可是换了新官,他就会另定规则,到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办?

说到底,老百姓对官府根本就不信任,没有粮食在自己手上,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人民把希望寄托在一个随时可以走的“海瑞”身上,而不是一个稳定的政策身上,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所以,老农更希望的解决方案是:

“只要官府不逼我们把田改种桑苗就借,借了粮赶插秧苗,到十月收了稻,还一半还有一半,这个灾年就过去了。”

只要种了一季稻谷,有了粮食在手,还了借的粮,后面的改稻为桑才敢执行,这就是一个本分的老百姓最真实的想法。

朱七听完老农的话,也必然会陷入沉思……

说完锦衣卫们,海瑞那里又遇到了什么劫难了呢,面对来势汹汹的何茂才,他又该如何应对?我们下回再讲!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明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