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0日是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部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两周年,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将通过对国内眼健康领域知名专家的系列采访,一起来探讨和回顾《方案》实施两周年以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的变化。
受访专家:张丰菊,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临床检查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视光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屈光手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眼视光学组副主委。
擅 长: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老视、眼表、角膜疾病及白内障等常见眼病的诊治以及利用飞秒激光及准分子激光治疗屈光不正。
“6-8岁是近视率走高的拐点,这个阶段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度过,学校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用眼习惯方面承担着重要启蒙和规范作用。”谈及《方案》实施两周年以来的感受,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临检中心主任张丰菊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希望接下来医疗机构能和学校教育部门在科普宣教、数据采集、病因机制研究等方面加深协作,降低近视发病率和高度近视导致眼底病及其它致盲性眼病的发生率。
6-8岁是近视率走高的拐点,
学校还应加强防控关口作用
6岁,正是孩子进入小学开始学生生涯的开始,虽然这个时候孩子视力发育趋于稳定,但却要开始面对巨大的视力健康挑战——大量课堂学习和课余作业带来的长时间近距离视觉活动。张丰菊表示,在这一点上,学校应当帮助孩子减轻一些课业负担,增加户外活动,尽量减少或者推迟小学生近视的发生。
此外,近视防控也跟环境亮度、灯光频度等环境因素有关,建议学校要最大程度为学生的长时间学习提供良好的照明条件。
在张丰菊看来,医生也更应该积极主动和学校加强合作,一起把学校建成近视防控的宣教阵地,借助专业的医学知识帮助孩子和学校筑好“防火墙”,把好学校这个近视防控的“关口”,让孩子从小就能学到近视防控的有效方法。
近视筛查别只测测视力,
眼轴长度也应列为评估指标
除了学校应发挥好“关口”作用,张丰菊认为还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近视筛查水平和科学性有待加强,需要更科学的筛查指标。很多地方筛查仅仅就是给孩子查视力,但一个单纯的视力数据并不能准确反映近视发病率。建议增加更稳定的筛查指标——眼轴。眼轴的生长速度如果和年龄不匹配,能间接反映近视的发展程度,如果把它作为筛查指标之一,可显著提高近视预测的灵敏性。
高度近视即使做了激光手术,也要定期查眼底。张丰菊提醒,孩子如果发展到高度近视(600度以上),不但视力会大幅度下降,还会导致眼底及视功能病变,甚至有失明危险。高度近视是导致60岁以下人失明第一原因,即使你的激光手术很成功摘镜,也一定要每年到医院复查,避免视网膜变性及裂孔、视网膜脱离、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要尽快改变新冠疫情对近视防控的影响。张丰菊介绍,新冠疫情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状况确实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尤其是近视筛查工作处于间断状态,相关调研也无法有序开展,这都对今年近视防控工作造成不利影响,这时候需要学校、家长特别注意要让孩子多休息眼睛,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增加体质,尽量减少网课盯屏幕给孩子视力带来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