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风景永远是人,最强大的力量永远来自人。
水阳江、石臼湖维持Ⅰ级应急响应,长江、固城湖降为Ⅱ级,滁河、秦淮河Ⅲ级……7月26日,南京主要江河湖水位持续回落,险情稍有缓解,但形势依然严峻。
超长降雨周期!超大上游来水!超高防汛压力!直面前所未有的汛情,南京全面进入“战时状态”,以最严要求、最硬措施、最强队伍迎战特大洪水。从党员干部到普通市民,从专家到志愿者,他们不舍昼夜、向险而行,在风浪中挺起一座城市的脊梁,谱写人进水退的城市壮歌。
一幅幅震撼心灵的画面,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句句铁骨铮铮的承诺,江河可鉴:这就是临危不惧,愈难愈强的城市精神。
七旬“老水利”返回前线当高参
“有几处草皮又冒水了,快电话专家!”
7月18日傍晚,暴雨暂歇,雨花经开区天后社区金大妈码头,先前处置过的一处散浸点周边,巡查人员又发现新险情。他们急盼的专家,就是从雨花台区水务系统退休13年、今年73岁的“老水利”魏文白。
不一会,满头银发的魏老匆匆赶到,卷起裤腿、走下泥地、拨开杂草、踩探虚实……一番“把脉问诊”后,他当即开出“应急处方”:修筑一个矩形导滤围井,里面依次铺设纺布、粗沙、卵石,让清水走、沙土留。
当晚8点,近200名抢险队员火速集结、秒进阵地,魏文白在现场边观察处险效果,边及时指挥调整。一忙就是五六个小时,等他回到区水务局值班室躺下,快到第二天凌晨3点。
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大汛当前,跟水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魏文白“坐不住”。7月11日,长江下关站水位逼近10米高位,他心急如焚,彻夜难寐。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这位“老水利”先后经历四次大汛,可谓身经百战。雨花台区哪里出现过险情,哪里可能存在隐患,应该如何应急处置……魏文白了然于心。思来想去,他一通请战电话打到区水务局:“水太大,我马上到!”
“魏老来坐镇,我们心里有底!”雨花台区防指办工作人员说,防汛抢险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既需要“战士”在一线严防死守,更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军师”运筹帷幄。
汛情就是命令,对于退休的魏文白来说,汛情依然是命令!这是属于水利人的职业传统。
“这么多年,每次遇到大的险情,老水利人都会‘回来’,奔赴一线,献计献策。”魏文白说。这大半个月,他跟雨花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水务原局长顾晓春等老水利人组成“防汛专家组”,踩着胶鞋,穿着雨披,凭着满腔热情和专业智慧,从秦淮新河到板桥河到长江大堤,日夜巡查,不怕劳累。
板桥老街有段百米长的堤防,下面是浆砌石,上方是红砖砌的挡浪墙,经板桥河高水位长时间浸泡,存在管涌甚至坍塌风险。专家组凭借丰富经验,指导建成1.5米高的“养水盆”,实现堤防内外水压一致,大大降低险情发生概率。眼看家门口堤坝愈发牢固,往年一到汛期就要搬家的老太太,逢人就夸:“我们雨花防汛,顶呱呱!”
南京出梅后,汛情形势依然严峻,“老水利”的防汛战仍在继续。7月22日中午,雨后放晴,在长江大胜关段1号区域,记者见到正在巡堤的魏文白。顺着他的目光,记者向江面望去,只见充当“防汛消息树”的小红旗迎风招展。
“水位略降了些,但丝毫不能大意。”魏文白说,大胜关险工段的大堤迎水面正下方有片45米的深槽,是长江南京河段水下岸坡最陡、堤前护堤滩地最窄、水下深槽发育最深的岸段。一旦出险,崩岸强度大,将直接危及防洪堤,必须“时刻打足十二分的精神”。
卫星云图前彻夜“追雨人”
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毛宇清前几天发了一条朋友圈,照片里是8岁女儿写给她的小纸条,“妈妈我想你了,你回来吗?”“我爱妈妈一bèi子”。那是毛宇清在气象预报一线奋战六天两夜后第一次回家,女儿递上来的。
从业13年的毛宇清,今年初刚刚晋升为首席预报员,就遇上南京“超长梅汛期”。她和另一位首席预报员立刻切换到“汛期模式”,原先的常白班变成24小时轮班。中央台和省台每天上午轮流召集例行会商,汇总各地天气情况,南京台在汛期内被“重点关照”,几乎每次开会都要做发言汇报,本该上午8点就能完成的交接班,总要推迟半小时甚至一小时。
今年梅雨带南北摆动幅度大,恰好南京版图呈南北狭长状,降雨的“脾气”很难摸透,什么时候下、哪些地区下、下多大,都有很大变数。“我们必须时刻关注雷达屏幕上的任何细微变动,以前是预报两三天内的降雨过程和累计量,汛期强降水期间则是逐小时汇报。”毛宇清说。
7月14日夜,南京市气象局二楼指挥大厅灯火通明。毛宇清和省市气象局5名工作人员一起,睁大眼睛盯着屏幕上的云团变向,每个人的心都被紧紧揪着。根据此前预报,当日夜里到次日南京将有大雨到暴雨,再加上长江1号洪峰将过境、长江下关站水位突破10米等多重影响,南京防汛面临严峻考验,当晚的预报服务至关重要。
紧跟着云团变动的,是手指快速敲击键盘的“哒哒”声。凌晨1点30分、2点30分……一份份《降雨情况及临近天气预报》接连发出,数字的每一次精确变动,都直接关系到新闻媒体的对外公布、防汛前线的人员物资调度,毛宇清一一慎重把关。
凌晨3点,窗外雨势变大,这和先前天气预报基本相符,毛宇清长舒一口气,在椅子上稍稍靠了一会,随即继续投入战斗。
即便是在不值班的夜里,毛宇清仍然睡不踏实。哪怕一点点风声、雨声都会让她醒来,打开手机查看实时云图。“对天气十分敏感,这是干气象预报员多年养成的职业病。”
今年梅雨季结束后,毛宇清撰写了一份4500字的气象服务总结报告,她作为首席预报员的第一场重大战役取得阶段性胜利。
梅雨虽去,但南京尚未走出汛期,毛宇清不敢松懈。这意味着,她和女儿的暑假出行计划再次宣告失败。“每年汛期都正好赶上孩子暑假,预报任务尤其繁重。她跟我要求好几年了,至今都没满足,挺愧疚的。”
90后网格长“浑身是劲”最忙碌
7月18日一早,下了一夜的雨还在下,几乎通宵没合眼的贾学银匆匆吃完早饭,套上雨衣直奔滁河大堤。水位猛涨,他放心不下。
90后贾学银,是浦口区汤泉街道九龙社区的网格长,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接连十几天,他吃住在堤坝下的防汛指挥部,压根没空回家看看不到两岁的孩子,“我是退伍军人,又是党员,防汛就是打仗,这种时候,我不上谁上?”
贾学银并没有在堤坝上停留太久。指挥部传来险情——大堤背水坡新发现一处散浸点,立刻准备抢险物资!等他赶回指挥部时,拖拉机已在沙石堆旁“突突突”地催促,志愿者陆续从家里赶来。
“快!快点!”贾学银心急如焚,手上的铁锹始终没停下来,一锹一锹把把沙石铲进编织袋,“一秒都耽搁不起,人命关天啊!”
雨越下越大,贾学银骑上电动车,沿着大堤疾速飞驰。散浸点周围,抢险队正在挖渠引流,滁河巨大的水压,迫使河水通过堤坝的缝隙外背水坡渗透,如果处置不及时,最快几个小时就能决堤。贾学银奔下大堤,抄起铁锹加入战队。半个小时后,一条引水渠瞬间成型,渗漏的河水慢慢形成涓流,排进不远处的水塘。背坡的景观草皮泥泞不堪,运沙石的拖拉机只能停在大堤上,到不了堤下,抢险队大多是本村中老年人,没法把装满石子的编织袋扛下去,这活只有贾学银能干得了。上上下下五六趟,看得同村大叔由衷地竖起大拇指,“到底是当过兵,这小子,浑身是劲!”
粗砂上铺碎石,再垫一层大石子,险情处置顺利,散浸点安全了。贾学银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一看手机,已经是中午11点,给防汛队准备午餐的时间到了。他赶回指挥部的厨房,大土灶上两口铁锅已经开始“嘟嘟”冒泡,一锅白菜炖牛肉,一锅土豆烧老鹅。
“小贾,还有青椒肉丝和番茄蛋汤,你先把青椒切一下。”灶台上的阿姨吩咐。贾学银接过菜篮子,熟练地把青椒一剖两半,压平,砧板响起快节奏的切菜声,“以前在部队,没事就往炊事班跑,这手艺都是那时候学的”。有抢险任务,他给阿姨打下手;没任务,他就自己上灶。
中午12点,指挥部准时开饭,30多人鱼贯而入,人手一个快餐盒。“宝藏青年”贾学银终于能停下来缓口气。
“网格长什么都要会一点,我是头一次遇上这么大的水,跟着村里的老前辈,真是学到不少真本事。”他说,因为父亲是军人,他去当了5年兵,“看到我上了防汛一线,老爷子也主动参加志愿者队伍。我儿子将来也要为大家守住这道堤坝!这就是传承。”
他给滁河大堤做“微创手术”
连日暴雨,南京“北大门”六合区滁河水位超过警戒线。区水务局派出30名技术干部组成“党员突击队”,分赴各段江河堤坝坚守。年过半百的熊大海就是其中一位,包片负责滁河雄州街道段。
“这个地方要安排专人值守,如果发现渗漏,就按我们教给你们的方法办。”7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滁河支流昶丰河大堤时,看到皮肤黝黑的熊大海脚穿雨靴,站在背水坡养水盆前,不厌其烦地向巡堤工作人员交代注意事项。
雄州街道境内有大小河流16条,堤防总长99.67公里。堤岸上每一处细微的渗透点,都逃不过熊大海的眼睛。
“迎水坡要看水面变化,背水坡要注意观察沟涵有无渗漏,坑洼潮湿段看水量有没有增加……”每到一处,熊大海就向当地巡防人员传授防汛消险知识,指导渗漏点处理技术。几年下来,他教会的“徒弟”遍及上百公里河堤。
“你看,这个就是白蚁,赶紧拿白蚁药来。”在大堤脚下浅水沟里,熊大海弯腰鞠起一捧河水,上面漂浮着几十只白蚁。“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每个蚁穴都是一处巨大的安全隐患。”他提醒说,白蚁窝四通八达,汛期水位上升时容易引起大堤管漏,严重的甚至会酿成塌堤。蚁窝旁边通常还会伴生一种叫“白蚁伞”的蘑菇,学名叫鸡枞菌,所以看蘑菇也是巡堤时技巧之一。
“只要熊大海在,基层巡防人员就会安心不少。” 雄州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把熊大海称为滁河大堤上的“微创手术专家”。
熊大海的家离防汛指挥部仅仅800多米,但他已经快20天没有回家,晚上就睡在指挥部的长凳上。哪里有需要,他就赶至哪里。19日夜,滁河左岸瓜北圩一处穿堤自来水管发现渗漏,正在别处处置险情的熊大海匆忙赶去,打着手电筒伏在水面上,观察检查井底板下的出险点,一直忙到次日中午12时。
“不在现场盯着,心里放不下啊。”熊大海声音沙哑着说,巡堤消险就是保六合平安,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汛期以来,他已指导参与处置险情26处,滁河沿线农田村庄无一受淹。
“跳河书记”上了《焦点访谈》
7月24日清晨6点,仅仅休息3个多小时的崔吉安,在办公室简单洗把脸,就红着双眼、扛着铁锹,又准时出现在秦淮河边。
“这两天水位在下降,但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堤内外压差变化大了,极可能会出现滑坡、渗漏等危险。”他说。
身为秣陵街道东旺社区党委书记,崔吉安现在是江宁的“名人”。7月20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他带头跳入河中抢险的先进事迹。镜头里,几个大汉浑身赤膊,在水中辅助挖掘机打桩。40多名社区党员干部和村民齐心协力,连续作业两个多小时,终于及时排除散浸险情。
“当时一心想着赶紧把口子堵住,危不危险,真想不了那么多。”说起“最美一跳”,崔吉安波澜不惊。
那是18日清晨,秦淮河水位再度上涨。东旺社区所在的秦淮河东山站水位超过警戒水位1米多,巡查人员发现堤坝背水坡出现一处散浸,必须及时处置。
“听专家讲散浸要是处理不好,后果不堪设想,堤坝出问题都是从小的散浸开始的。”崔吉安回忆说,几个社区干部和老同志迅速商量方案:打桩、放木板、回填土,把迎水坡的口子堵住。机械、物资很快到位,挖掘机用车斗在迎水坡打木桩,木桩四五米长、碗口粗,淋过雨格外重,至少要两个人在水中扶好才能打下去。危急关头,崔吉安三下五除二脱下衣服鞋袜,第一个带头跳入河中,水性好的同事和村民也相继下水。迎水坡的口子堵住了,大堤安全了!
第二天,崔吉安在跟儿子视频通话,孩子说,看到爸爸跳到水里,觉得他好厉害。
“每个父亲在儿子心中都是英雄,但我只是做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崔吉安并没有把跳河抢险当作大事,“虽然当时水跟漩涡一样,但想到自己是一名党员,又是社区‘当家人’,就应该冲在前、站在前,就应该义无反顾、不计得失地保护好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社区工作人员陈敏当时就在现场,负责传递沙包等物资,“看到崔书记带头跳入河中,真的很感动。我也是一名党员,深感肩头责任重大,党员就是要有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
“我在微信群里看到这一幕,特别惊讶。”24岁的周良凯是秣陵街道的志愿者,知道社区防汛需要人手,他主动报名参加,“有这样的优秀党员守护我们,遇上再大困难我们都不怕”。
来源:北京西路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