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建筑构造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采用我国传统的主轴线布局,园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三条轴线上,并有绿篱相隔,布局严谨,东西对称,层次分明。更有无数苍松翠柏陪衬,越发显得气势宏伟,庄严肃穆,蔚为壮观。中间南北走向的主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陵园大门、悼念广场、铭碑堂、烈士墓群、烈士纪念堂等纪念建筑。烈士陵园大门由花岗石和青石砌成,门壁上镌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烈士陵园”15个贴金大字,门壁连接着东西两座不锈钢门构成这座宏伟的纪念建筑。高大雄伟的纪念碑镌刻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的题词,坐落在可容纳万人的悼念广场中央。广场东侧为革命文物厅,西侧为影视厅。在铭碑堂前广场上矗立着3组大型铜塑像。东边一组是两名手握钢枪、准备拼搏的八路军战士,象征着我军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英雄气魄;西边一组是两名男女民兵警戒着埋雷的勃勃英姿。这两组塑像体现了当时华北战场上的兵民两支主要武装力量。中央的主雕像由3名全副武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组成,战士高举“八一”军旗,目视前方,象征着我军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最后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的光辉历程。像座两侧是“参军”、“支前”两幅汉白玉浮雕。广场的北面是铭碑堂,它是全园。
六大军区的华北军区 1948年5月,成立华北军区。1949年10月,聂荣臻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唐延杰任参谋长,朱良才任政治部主任,张南生、张致祥任政治部副主任。按照华北地区的行政区划,陆续建立了平津卫戍区(华北军兼)、天津警备区(第二十兵团兼)及内蒙古、察哈尔、绥远、河北、平原、山西等军区。1950年6月,杨成武任天津卫戍区副司令员,1950年12月,又将绥远国民党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三兵团,隶属华北军区建制。1951年12月,刘澜涛任副政治委员。1952年8月,杨成武任副司令员,1954年2月,朱良才任副政治委员。王长江、王平、孙毅、韩伟、陈正湘、徐深吉、曾美先后任副参谋长,谢良、袁升平、黄振棠先后任政治部副主任。
华北军区的初建 1948年5月20日,根据 中共中央5月9日的决定,为适应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 转入战略进攻的需要,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组成华北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徐向前任第一副司令员,滕代远任第二副司令员,萧克任第三副司令员,赵尔陆任参谋长(后唐延杰),罗瑞卿任政治部主任,王世英任副参谋长,蔡树藩任政治部副 主任(后张南生、张致祥)。所属野战部队(即华北野战 军)编为2个兵团:第1兵团由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组成,徐向前兼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辖第8、第13、第14纵队;第2兵团由晋察冀野战军组成,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任第一政治委员,杨成武任第二政治委员,辖第2、第3、第4、第6纵队。军区直辖第1、第7纵队和炮兵第1、第2旅及华北军政大学、冀中军区(孙毅任司令员,林铁任政治委员)、北岳军区(唐延杰任司令员,赵振声任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赵健民任司令员,潘复生任政治委员)、太行军区(鲁瑞林任司令员,赖若愚任政治委员)、冀南军区(徐深吉任司令员,王从吾任政治委员)、太岳军区(刘忠任司令员,王鹤峰任政治委员)。全区部队42万余人,民兵110万余人。两大军区合并时,第1兵团刚结束3月份发起的临汾战役,随后于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