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是常见的经济作物,也是云南很多地区的脱贫致富果。由于对种植条件要求高,传统草莓种植模式面临种苗、技术、设施等方面的难题。基于此,云南成立了一支草莓种植队,探索用人工智能技术种植草莓。目前该团队已种下第一批草莓苗,预计种植周期结束后,株产量将提高66%。
该团队名为“智多莓”,由昆明建智科技有限公司、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省农业农村信息与宣传中心等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组成,探索一种数字化与传统经验深度融合的全新草莓种植模式。该队成员之一、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所长陈杉艳介绍,云南有适宜草莓种植的环境、气候和土壤,但她在种植一线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传统模式不仅精确度差,而且种植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及时找到,直接导致草莓品质和产量低。就算升级使用了肥水一体设备,也无法实现自动化控制,精确度无法保证。“看起来没什么差别,但在草莓种植中浇水、浇肥时间和用量有偏差都会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
今年5月,中国农业大学和拼多多宣布联合举办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邀请全球青年农业科学家、顶尖种植高手分别组队,在云南挑战高原草莓种植技术。收到招募通知后,陈杉艳和其他9名团队成员一拍即合,组成“智多莓”团队,探索用人工智能技术种植草莓。成员中有的是科技企业负责人,有的是科研院所工程师,研究方向覆盖农业、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实现跨学科融合的农业数字化探索。
大赛会务组将种植基地进行现代化布局。面积100平方米的玻璃房装有6台高架,每台高架可以种100株草莓。除了给每株草莓装上物联网传感系统外,种植棚内四周都装上了摄像头,便于后台监测和控制。陈杉艳介绍,草莓种植是精细化农业,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用人工智能种植草莓不仅省力,效率也高。以浇水和施肥为例,智能化种植后,系统会根据最终产量算出每株草莓每天需要的水肥量,实现精准给水给肥。同时,为了让草莓获得适宜的生长环境,草莓种植棚要自动定时开关。在传统种植模式下,开关棚、肥水管理都需要人工操作,如果种植面积大,人工开关棚时间、肥水施用量存在差异,会给草莓品控带来很大的难题,直接影响最终的效益。有了人工智能技术,可根据设定的程序进行环境因素调控以及精准肥水灌溉,方便快捷。
除了自动化控制生产流程,数据分析也是人工智能种植中的关键。根据草莓适宜生长的环境参数,后台会将棚内光、温、水、气调整到最佳状态,让草莓持续处在适宜生长的环境。通过摄像头反馈,种植人员可以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实时了解棚内情况,实时调整种植策略。此外,团队计划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构建草莓果实无损检测模型,将光谱变化同植株生长、病虫害对应,用15项环境参数、7项作物参数,建立起一套草莓PCSE生长模型,并由AI自动作出种植策略判断。
陈杉艳观察草莓长势情况。
陈杉艳表示,人工智能与传统种植经验的融合能让农业生产更高效。草莓种下后,团队成员可以正常回归工作岗位,根据后台数据分析一键指导生产。目前600株草莓已经全部种下,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已经安装完成。比赛结束后,团队还将继续探索该新型种植模式,力争明年5月整个生产周期结束后,人工智能技术种植下的草莓品质、产量能有所提升,株产量从平均每株300克增加到每株500克,增加66%。未来,基于大数据条件下的AI深度学习,团队将依托当前作物种植专家建立相关模型,全面挖掘当前数据,向种植户输出,从而提高农业数字化种植水平。(昆明日报 记者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