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报讯(特约记者 戴学东 刘晓虎 许秀芬)他们,是农民眼中的“土专家”,村里需要啥就研究啥,教学课堂就在田间地头;他们,是能让乡亲们致富的“科技明星”,领办创办120余家企业或合作社、平均每年转化示范10项先进适用技术,培养致富带头人100余人,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应有贡献。
据平泉市科技局消息:近日,张金霞、王会森等15名科技人才被河北省科技厅认定为“三区”科技特派员,以食用菌、林果产业为主导,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该地 15名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和96名市本级科技特派员依托“1357”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为当地乡村振兴点燃人才引擎。
图1:平泉市国家级科技特派员梁希才为贫困户现场讲解,“羊肚菌”生产知识和注意事项
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 筑牢脱贫攻坚“主阵地”
国家级科技特派员梁希才1983年进入食用菌领域,逐渐在实践中掌握了一套食用菌栽培技术。1999年成立了平泉县食用菌研究会,2004年创办了平泉县希才应用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食用菌菌种原生质体融合杂交等技术研究和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30多年来,梁希才的足迹遍布了平泉19个乡镇,把实用技术送到了菇农手中。2016年,他引进羊肚菌栽培技术,自筹资金35万元,试验种植羊肚菌61.3亩,并研发出适合北方气候条件的地方主栽品种及配套的“北方羊肚菌栽培技术”、“北方蔬菜暖棚羊肚菌栽培技术”。为了带动更多贫困户走入羊肚菌栽培的行列,该公司将羊肚菌菌种和营养袋以远远低于全国市场价4000元/亩的价格销售给菇农,推广发展羊肚菌380多亩。30多年来,梁希才深入村镇、扎根园区,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500余期,培训菇农1万多人次,电话咨询达10余万人次,无偿发放技术资料1万册(份)。对广大菌农从选址、到园区设计、建设,到菌棒生产,出菇管理全方位进行技术指导,和乡亲们一起把“小蘑菇”变成了大产业。
在平泉科技特派员队伍中,不仅有梁希才这样的乡土专家,更有大批农业农村领域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已成为全市脱贫攻坚战场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提起平泉市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王会森,平泉市的菌农几乎无人不晓。他引入了暖棚冬季香菇生产新模式,推广“两网二膜双拱一水帘”架式栽培技术,结束了我市冬季无鲜菇的现状。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他指导全市菌农调整出菇时间、分期分批上架,解决了香菇集中上市问题。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以来,平泉市一方面吸收“土专家”“田秀才”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另一方面选派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入村。通过“人才下沉”,改善了农业农村一线人才短缺的局面,壮大了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实现了科技特派员服务8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累计培育示范户120户,累计建成示范基地12个。
园区兜底,“特派员”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 农业科技的传播者
“有问题就问特派员!”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科技特派员走进了乡亲们的心里,让大家尝到了科技的甜头。
国家级科技特派员高树满依托平泉市瀑河源食品有限公司为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农村青年及贫困人口等创客主体提供科技技术服务平台、网络营销咨询服务平台及创业实训基地340亩、。引入创客50人,引入创业团队2家,通过各种形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18户。吸纳有劳动能力的50户农户进入园区领养领种。园区将成熟菌棒赊销给入驻创客,并给创客提供出菇棚、冷库、水电等基础设施,进行免费技术服务,在回收产品后收回菌棒成本,实现农户“零资金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的“三零”(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扶贫模式,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十大产业扶贫范例”在全国推广。创建的“幸福家食用菌”星创天地成为平泉首家国家级星创天地。
模式创新,科技成果加速向生产力转化 “科特派”成为地方创新创业领头羊
多年来,平泉市着力构建“1357”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即建成集食用菌菌种研发、菌种生产、食用菌栽培、蘑菇文化普及为一体的食用菌科普示范基地1个,由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张金霞、沈阳农大李天来院士、辽宁果研所伊凯教授分别牵头的食用菌、蔬菜、林果三个产业专家服务团3个,涵盖五个产业的市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5个以及以省以上星创天地运营的科技特派团7家,全市选派科技特派员96名,获批国家级科技特派员15名,形成了市、乡(镇)、村(社区)三级科技特派员服务网络。与中国农科院、北京林业大学等23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促进政产学研合作,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引进沈阳农业大学院士陈温福、中国林业科学院院士蒋剑春等“高精尖缺”人才218名。每年争取省市和平泉市本级专项资金,支持科技特派员以“团队+项目”形式进村入户,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十三五”以来,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项目57项,获政策性资金2419万元;争取市本级项目69项,获得资金支持1700万元。
图2:平泉市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张宇明(左一)为贫困户讲解果树剪枝技术
“说给大家听,不如做给大家看。”这是“果状元”张宇明多年的工作秘诀。
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张宇明依托平泉市尚泽果业有限公司, 创造出了短周期、高效益、省力化的现代抗寒苹果产业发展模式,将北方寒冷区大苹果栽植适宜区域向北延伸推移了200公里,改变了承德市域苹果品种单一、产量低质量差、技术老化、管理模式落后的现状,探索总结出“一地生四金”和“五化”精细管理的“四金五化”产业扶贫模式,使当地贫困户靠抗寒苹果产业人均增收3000元,辐射带动承德、张家口、内蒙古、辽宁、新疆、吉林等地发展苹果10万余亩,丰产期产值达到6-10亿元。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平泉市百余名和梁希才、高树满、张宇明一样的科技特派员,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矢志不渝地践行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庄重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