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郑国衰落之谜:盟友反目左右为难,地缘受限难有作为

2020-07-27新闻6

前文我们说到:郑国之所以会在郑庄公去世之后变得没落,郑庄公身后事安排得不妥当只是其中一个次要原因,主要原因则是郑国的国际关系和地缘问题。

在郑庄公时代,郑国的戏份非常多,郑庄公本人也被看做春秋初期的第一主角。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事,自然与郑庄公超强的个人素质有关系,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解读,郑庄公之所以能够在春秋初期实现“小霸”,主要还在于他的双重身份。

郑庄公的第一重身份是郑国国君。

说起春秋时期的几个强国,无非晋、楚、齐、秦,范围放宽些还可以加上吴、越。

但在春秋初期,秦国始终将重心放在蛮族身上,这一境况直到秦穆公时期才算得以解决。

晋国的情况也不好,曲沃和翼城的大宗小宗斗得不可开交,更抽不出时间来攻略天下,大宗小宗斗完之后,晋献公诸子又开始斗,这一境况直到晋文公时期才算得以解决。

楚国的内部情况相对稳定,但此时的楚国被“汉阳诸姬”围个水泄不通,他们的主要目标还是收拾这些周边小国,没有余力干涉中原事务。

四强之中齐国的形势最好,郑庄公在位时期的齐国国君是齐庄公(前庄公)和齐僖公,这两代齐国国君同样留下了“庄僖小霸”的美名,并不逊色于郑庄公时期的“庄公小霸”。

至于吴国和越国,春秋初期根本没他们的戏份,不提也罢。

在这种背景下,出挑的郑国得以与齐国并驾齐驱,成为当时最著名也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

郑庄公的第二重身份是周朝卿士。

所谓周朝卿士,意思就是周天子的大管家。郑庄公的爷爷(郑桓公姬友)是周幽王的叔叔,并与周幽王一同战死在骊山脚下,而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掘突)则一直是周平王(周幽王之子)的坚定支持者,郑庄公和周平王平辈。

二岁,犬戎杀幽王於骊山下,并杀桓公。

由于有了这样一层关系,所以郑国一直就是周天子的天然盟友,郑庄公成为周朝卿士理所当然。

可在郑庄公时代,他与周天子的关系却一直比较微妙,双方的矛盾开始凸显。

基于周天子的利益,他希望借助郑国的力量,维持周王朝的尊严,甚至使周王朝得以复兴。在这个设想中,郑庄公应该扮演类似于周公旦的角色,郑国也要处于辅助地位。

基于郑庄公的利益,他希望借助周王朝的影响,使得郑国的影响和地位更上一层楼,自己甚至带领郑国开疆拓土,成就大国伟业。在这个设想中,周王朝应该扮演类似于后世汉献帝的角色,双方的联盟由郑国主导。

核心利益的不同,注定了周天子与郑庄公注定同床异梦,双方撕破脸皮是早晚的事。

到了后来,双方暗战不断,但规模都不大,就好像两个背地里互相看不顺眼,表面上又要维持和睦的邻居:今天你砸我家一块玻璃,明天我掀你家一块瓦,给各诸侯国带来了不少欢乐。

久而久之,周平王有些烦了,他决定设两个卿士职位,虢国国君忌父为右卿士,郑庄公为左卿士。

春秋初期讲究以左为尊,左卿士的地位还在右卿士之上,周平王的做法既给郑庄公以警告,又为他保留了面子,但郑庄公依然非常不高兴。

郑庄公找到周平王,陈述自己水平不够,无法做好周天子的助手,希望能够辞去左卿士的职位,周平王好说歹说,郑庄公都执意如此。

眼看郑庄公不依不饶,无奈的周平王只能说:“你要是再这样推卸重任,我得不到你的帮助,就只能把儿子送到你们郑国,每天接受你的教诲了。”

郑庄公表示自己没有能力,无法教导周天子的太子,周平王则一再表示,自己非常看重郑庄公的能力,儿子能到郑国学习几年,对他的成长有好处。

郑庄公推让不掉,于是顺势说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周天子这里来,也给周天子学一学为人之道。

就这样,周王朝和郑国互相交换太子,史称“周郑交质”。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

到了这个时候,周平王多少已经有些颜面扫地了:堂堂周天子的接班人,竟然要被送到诸侯国当人质,这叫什么事呢?

后来,周平王去世之后,这位尚在郑国当人质的周天子接班人(王子狐)匆匆赶回国内,没过几天就去世了,据说是因为长期远离父母,抑郁成疾。

王子狐去世之后,他的侄子王子林成为新任周天子,史称周桓王。

周桓王上台之后,对郑庄公是横竖看不顺眼: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郑庄公的所作所为,实实在在地打了周王朝的脸,更害得王子狐惨死,周桓王有足够的理由恨郑庄公。

在周桓王上台后没多久,就找个理由罢免了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觉得窝火,于是悄悄前往周桓王的领地,把当地的麦子给割了。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双方就这样你来我往几个回合,摩擦越来越大,最终周桓王忍无可忍,亲自率军讨伐郑国,要给郑庄公一点颜色看看。

面对全副武装的周桓王,郑庄公也没怂,他带着郑国军队勇敢反击,最终击败了周桓王,郑庄公的部将还用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

三十七年,庄公不朝周,周桓王率陈、蔡、虢、卫伐郑。庄公与祭仲、高渠弥发兵自救,王师大败,祝聸射中王臂。

这员部将原本还想趁胜追击,干脆把周桓王给抓过来,但最终被郑庄公制止了:人家是天子,不是你面前的菜,更不是想夹就能夹的。

祝聸请从之,郑伯止之,曰:“犯长且难之,况敢陵天子乎?”乃止。

面对周天子的大军,有人不但敢反抗,居然还敢伤害周天子,周边的诸侯国该怎么办呢?

按照礼法所说,有人敢伤害周天子,大家就该群起而击之!但实际上,有人伤害了周天子,也就那么回事吧。

周桓王的爷爷周幽王,就是因为类似的原因被人当场干掉,还被扣了一个“烽火戏诸侯”的大帽子。

周幽王的爷爷周厉王,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被人赶出帝国都城,最终客死异乡,也没人表示过遗憾之情。

一旦实力不足,名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也整天被人欺负得惨兮兮,这一点都不奇怪。

这件事情过后,郑庄公把表面功夫做了个十足:先是派手下重臣登门道歉,另外奉上礼品,表示郑国永远都是周天子的臣子,绝不敢有其他想法。

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

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自从郑庄公击败了周桓王之后,郑国与周王朝的联盟就彻底破裂了,这也意味着郑国的辉煌到此为止。

中原(河南)是一个开发较早的地区,春秋初期已是强国林立,郑国和周王朝想突围,就必须抱团。

可一旦郑国和周王朝闹起了内讧,他们凭借自身力量,就无法再度突围了。

等到秦、晋、楚、齐这四个占据地理优势的强国成功崛起之后,无论是郑国还是周王朝,都只能沦为他们的棋子。

从这层意义上说,中原地区的几个国家想要摆脱沦为周边大国棋子的命运,就必须及早组建一个共同体,否则以河南部分地区的体量,是很难与陕西、山西、湖北和山东等地相抗衡的。

在我看来,郑国很像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大家都说这是老牌的日不落强国,但当北美、东欧和东亚崛起之后,英国也必须加入欧盟抱团取暖,否则它根本无力对抗上述三大地缘强国。

如果欧盟因内讧变得四分五裂,那么西欧就将沦为几大强国博弈的棋盘,那么多西欧国家也只能沦为三大地缘强国的棋子。

当然了,在英国衰弱的过程中,我们自然能从统治者的思想和能力上找出足够多的原因,也能从统治集团的缺点和错误上找出足够多的原因,但这显然是不够的。

这就好像英国刚崛起时,我们可以从当时统治者的思想道德、统治集团的正确选择上找出足够多的原因,但它也是不够的。

地缘上的差距带来了体量上的差距,这才是英国,也是郑国衰弱的根本原因。

#先秦时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