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呢? 听说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吗?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洪水泛滥,在鲧治水失败以后,尧就任命禹担起治水大任。禹经过实地考察之后,提出了“高处凿通,低处疏导”的。
为何三过家门而不入?——解读《大禹治水》 书里边说: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经常发大水,老百姓深受其害.当时,尧任命鲧去治理洪水.舜继承帝位时,禹的父亲鲧负责治理洪水已经9年了.鲧用筑堤的方法来阻挡洪水,结果越堵越涨,泛滥成灾.舜认为鲧无能,把他处死了,然后派他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禹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改用疏通河道、排除积水的治水办法,让洪水随着地形的高低,顺着河道,流向大海.禹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在结婚第四天,就赶到工地上,和民工们一起干活儿.禹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他也没有回家.他和民工一样,穿布衣,吃粗粮,手拿工具,赤着双脚,起早贪黑,拼命劳动.禹治水13年,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顾得上进门看望.禹带领百姓一治理洪水一边发展生产,得到大家的拥护,被尊称为大禹.禹为何三过家门而不入?我理解为:1、鲧用筑堤的方法来阻挡洪水,结果越堵越涨,泛滥成灾.如此一来,禹要治理洪水,就得走遍千山万水.鲧的9年筑堤也人为地给禹的治水增加难度,挖通了9条大河,劈开了9座大山,工作任务如此繁重,他哪有时间回去呢.2、鲧治水失败,招来杀身之祸.禹既为失去父亲而痛苦,更为父亲治水失败所造成的更大的灾难而感到愧疚.他立志要把洪水治好,给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他不光带领。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比喻什么精神 人们用“三过家门而2113不入”来表5261示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那个一心为民,有4102着锲1653而不舍的精神的人,是多么的值得我们学习。相传大禹的父亲是鲧,尧在位时任用他来治水,但是他采取的是最传统的方法—“堵”,历时九年都没有解决水患,然后被尧在羽山斩杀了。但是杀了鲧并不能解决水患啊,还是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不然百姓是无法生存的。所以舜即位后,启用了大禹来治水。大禹在治水的时候,总结了自己的父亲失败的经验,认为光靠“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于是他决定采用“疏”的方法。不得不说大禹是聪明的,通过他的方法,水患减少了很多,他曾将东海的水引人蛮荒之地,开山导流,将荒地变为良田,造福了一方的百姓。他在结婚四天后就又将精力投入到了治水中去,这一走就是十三年。据记载,在他离家的十三年间,他曾经有三次路过自己的家,但是因为公事繁忙而一步也没有踏入过,就连自己的儿子出生也没有顾得上看一眼。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故事会被人们世代相传的原因。扩展资料大禹治水—三过家门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