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独明朝为子推这句话怎么翻译? 简单说下背景再解释.子推,贤人也。曾救过皇上.后来晋文公也不知赏罚了多少人,最后才想起他来.子推不愿觍颜求赏,要跟母亲深山隐居.后来万岁爷不干了,放火烧山逼他出来面圣,结果他不愿出山,竟然抱着树活活被烧死,晋文公追悔莫及,便将他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不准明火,以纪念介子推的忠节.了解了文化背景,解释起来就容易了: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明朝”不是朝代,而是“明日”之意.整首诗参考一楼,“二月江南花满枝,漂泊他乡的日子里,眼看就要到寒食节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人,岂不更添悲凉?贫穷的人家往往没生做饭的烟火(没有饭吃),难道仅仅是明天在因为纪念子推而缺衣少食吗?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梦云姬的寒食中的明朝为子推 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有问题。“梦云姬”是谁呢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436316366?而名为《寒食》,带有“明朝为子推”句的诗,应该是唐朝诗人孟云卿。孟云卿为唐肃宗时校书郎,和杜甫甚契合。诗歌风格文字朴实,以反应社会现实问题为主,也和杜甫相似。仅存诗十七首,传世名篇就是这篇《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将孟云卿打成“梦云姬”,还发了出来,这不知道怎么说才好,这也太不小心了。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四支”部的七绝,格律严谨。我们首先搞清楚“寒食”和“子推”的渊源,这首诗的理解就没有难度。寒食是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天。寒食节禁烟火,只吃冷食。为什么会有这么个虐待自己,不吃热食的节日呢?就和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有关。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流亡十九年,大臣介子推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割自己的大腿肉给重耳吃。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下令放火烧山,结果把介子推烧死了。晋文公又后悔又感动,将他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