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大湾村的媳妇们(决胜2020)

2020-07-27新闻20

图为大湾村风光。

摄影:汪 诚

临近中午时,我来到“细雨农家”的大门口。

没有人,大门紧锁。从明晃晃的落地窗往里看,能隐约看见柜台上摆放整齐的山区土特产。隔壁传来瓢盆叮当,响成一片。村庄的上空,飘浮着农家饭菜所特有的柴火香味。

抬头看,红底白字的“细雨农家”广告牌上,写着肖细雨的联系电话。

匆匆赶来的肖细雨一边道歉,一边笑着把我们往屋里领。客厅很大很敞亮,水磨石地面,水晶吊灯,看得出是新装修不久。就在2016年之前,安徽金寨县大湾村还有不少住房属于危房,住上新房子是这些村民一辈子的梦想。如今背靠好政策,大湾行政村新建的四个集中安置点的六十二户贫困户,都住进了新房。

肖细雨是湖北黄石人,2000年和大湾村的杨习伦自由恋爱结婚。她父母一开始听说杨习伦是山里人,坚决不同意,但也没能把她的心拉回来。

肖细雨知道婆家穷,但怎么也没想到,丈夫杨习伦家居然是湾里最穷的一户。一家六口,住在山坡下三间土坯房里,房子破旧,四面透风。第一次到婆家来是9月底,山外还是艳阳天,山里却已经很凉了。刚满月的儿子回来第一天就冻病了,发起了高烧。肖细雨又急又吓又心疼,自己也跟着病倒了,搂着儿子不停地掉眼泪。

结婚以后,夫妻俩先是到上海打工,肖细雨一月工资一千两百元,丈夫一月能挣五六百块。这在当时也不算少,可除去在上海的生活成本,就捉襟见肘了。夫妻俩一商量,就回到了大湾村。

那时候的山区,几乎没地方挣钱。杨习伦去山上的伐木场给人家往山下背树,说好了给五百元工钱,结果活干完了,雇主又是拖又是躲,愣是一分钱都没付。五百元放在今天可能不算什么,可在当时,可是一家人的生计钱。

可日子总得过下去。第二年开春,肖细雨就跟着村里的妇女们,到山上去采茶,一天能挣十五元钱,按天结账。这十五元拿回来,给婆婆五元,自己留十元。婆婆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如今跟着她这个媳妇,过得倒也安闲。

肖细雨一直想着攒钱盖房,但上有患病的老人,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仅靠杨习伦打工,啥时候能攒够啊?

村子里办起茶厂后,肖细雨到山上的茶厂炒茶,每个月工资两千六百元,年底还有分红;杨习伦当上了村里的公益护林员,因为老实勤快,村里新上马的建设项目,总有一些活找他干,这样每天踏踏实实,能挣下两百元;再加上光伏项目,每年家里还有分红三千元……肖细雨的小本本记得清楚:2016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补助十二万元,拆除老房宅基地腾退补助十一万元,加上自己发展种养业的收入,花三十万元盖起了一座二层小楼。

小两口盖楼时藏了心思,房子紧靠着村庄主干道,想着以后干点生意方便。2017年他们家脱贫以后,就想到依托大湾村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2019年,他们把房子又加盖了一层,三层楼加上装修,又花了六十多万元。敞亮的落地窗,是肖细雨自己设计的,是她的得意之作:“搞农家乐就得是个大落地窗,从外面往里看,就是不一样!”

肖细雨的农家乐开张后,落地窗摇身一变,成了天然有机农产品的展示橱窗。自家做的干菜、粉丝、竹笋,成了店里的特色招牌。这两年,大湾村绿色产业和红色旅游搞得风生水起,村两委为村里经营农家乐和民宿的媳妇们,争取了不少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不看高大上的大酒店,专去做得好的乡村农家乐,学习人家的接待水平和服务技能。

2019年国庆节,“细雨农家”一下子来了很多客人,把七个房间全都住满了,两口子天天忙得连轴转。

肖细雨之前基本没回过老家。2019年,肖细雨新扩建的楼房刚一装修完毕,她就向老家发出了邀请。肖细雨快二十年没走动的娘家人,三部车十六个人,浩浩荡荡赶过来,庆贺她的乔迁之喜。

在“细雨农家”一楼的展柜里,最显眼的位置上,摆着一个大奖杯,那是肖细雨在第三届六安瓜片手工制茶技能大赛上荣获的大奖杯。大赛之后,肖细雨把奖杯和证书都发到了短视频平台上,获得了很多点赞。娘家那边的亲戚,也都看见了。

不只肖细雨。在大湾,提起外来的媳妇,有名的还有王新云。村里的大人孩子,都能准确说出她家的位置——村头桥边,“新云农家小院”的大广告牌下,往里拐就是。

王新云出名,是因为她胆大:还没脱贫呢,就敢盖新屋、做民宿。

王新云的娘家,在贵州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盘石镇下标山。山很高,路很远,日子很苦,所以王新云很早就出来打工了。2015年,在外打工近二十年的王新云,和丈夫一起回到大湾。看着眼前层层叠叠的大山,王新云想,原以为嫁出来日子能好过一点,没想到大湾村的婆家,和娘家一样穷。

王新云和公婆孩子挤在两间破旧的房子里,老人患病,孩子上学,家里的生活全靠丈夫一个人在外打工,成了村里有名的贫困户。“这苦日子,啥时候才是个头啊?”累了一天的王新云,常常一个人坐在床前,发愁找不到脱贫的门路。

2014年,王新云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新云琢磨,光靠扶助也不是长久之计,总得自强自立,才能在人面前抬起头。

2016年,王新云毅然决定“借钱盖房”,在大湾村五斗潭附近办一个“农家乐”。名字她都想好了,就叫“新云农家小院”,打她自己的牌子!

村里人听闻,都说她的胆子太大了!就连村干部都为她捏一把汗,担心她万一干砸了,不仅赚不到钱还负债累累,离脱贫目标就更远了。但王新云说:“好山好水,又有国家的关心,我还怕什么?”

看她决心已下,村里人也转变了态度。扶贫干部天天往她家跑,盯工程,看进度,生怕出什么差错。一年的工夫,王新云的三层小楼就盖起来了。2017年10月,“新云农家小院”开业,王新云成了全村第一个开农家乐、吃旅游饭的贫困户。

刚开始,“新云农家小院”接待的,基本都是其他农家乐住不下、调节出来的客人,生意勉强能维持。但不久,机会就来了!为了发展乡村旅游,金寨县启动了一个培养当地导游的培训项目,县旅游委邀请了资深从业人员给学员们授课。2018年3月14日,培训班再一次在天堂寨开班,大湾村推荐了王新云。“集中培训了三天,主要讲的是安全知识、简单的急救知识、法律知识和礼仪知识。”王新云回忆说,培训结束后,学员们参加了统一考试,领取了县里统一颁发的导游资格证书,“这样,如果有外地旅行团到村里来,我就有资格带团,一天能赚两百元呢!”

好处还远不止这些。王新云每次带团,都会带上自己的名片,分发给外地的游客,请他们再来金寨旅游时,随时联系她。她人熟地熟,又热情实在,时间长了,就有了很多回头客。“有的是自驾游过来,有的是介绍朋友过来,都让我给安排吃住行。慢慢的,人气就上来了。”

2018年,到年底一算账,把王新云吓了一跳,居然净赚了三万多!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一年能挣这么多钱!更让她高兴的是,她还获得了安徽省妇联“徽姑娘农家乐”创业项目三万元的扶持资金,做起了全村第一个电子广告屏。

“徽姑娘”三个字,让她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这一年,王新云已经年近不惑,嫁到大湾村,也快有二十年了。

旅游做起来以后,竹笋、辣椒、玉米、花生、百花菜、干豆角……这些山里不值钱的土货,全都值钱了。王新云从这看出了山区旅游的新门道。去年“五一”,王新云家的网店上线了,卖的一部分是县里指定代销的扶贫产品,一部分是自家种的农副产品,花生、天麻、葛根粉、竹笋、红薯粉……王新云说,这些东西城里人都喜欢得不得了。

2019年,农家乐加上电商销售农产品,王新云家的毛收入有小二十万。下一步,王新云准备在门口做个长廊,客人多时,屋里坐不下,就在外面摆上几桌,支上遮阳棚,挂上红灯笼,既能吸引客人,又有乡村特色。

像王新云这样的乡村导游,大湾村有十人左右。这两年,随着大湾村的名声越来越响,山外的游客纷至沓来,“五一”、“十一”、寒暑假,王新云家的十间客房都非常抢手:“不提前半个月,基本上就订不上了!”

如今,大湾村的农家乐从刚开始的两三家,增加到了近三十家,其中一大半,是以各家媳妇们的名字命名的。

村集体的民宿“大湾民宿”,采用纯竹木材料装修,粉墙黛瓦,徽派风格。小小的院落里竹影掩映,绿影婆娑。

民宿由刘辉洪负责管理,她同时也是大湾村的导游。

1984年出生的刘辉洪是贵州毕节人,和她丈夫2007年在北京一家服装连锁店打工时相识,也是自由恋爱结婚。“谁能想到走出了大山沟,又嫁进了另一个大山沟啊?”说起自己的婚事,刘辉洪笑着自我调侃。

刚结婚那年,刘辉洪跟丈夫到他老家来。刚进村子,心就凉了半截。村里到处破破烂烂,比她贵州的娘家好不了多少。她姐妹五个,她是家里的老三,二十三岁出嫁,在农村里已经算是嫁得很迟的了。嫁过来不久,就听说有和她前后脚嫁过来的,也生了孩子,最后还是嫌这里穷,走了。

结婚以后,他们仍然选择回北京打工,但心里也渐渐有了返乡的打算。直到2017年初,眼看家乡发展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夫妻俩一商量,决定不再观望,带着孩子回来了。夫妻俩心里想:家里多好啊,孩子上学学费全免,还享受各种补贴,一年只需交三百元,中午还管一顿饭。

刘辉洪回来得正是时候。她回来不久,村里就给她提供了学习培训的机会,考了导游证。如今她是村里的导游,兼做“大湾民宿”管理员,一月工资两千元左右。

作为村集体的产业,“大湾民宿”称得上是大湾村民宿的“颜值担当”。木质的大门,竹质的板壁,极富山区特色,给人以质朴温馨的感受。“大湾民宿”不仅装修出彩,还占据扶贫搬迁安置点最显要的位置,生活很便利。八个房间,十个床位,在供客人共用的厨房里,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等电器一应俱全。

每天早晨8点钟,刘辉洪准时来到“大湾民宿”,打扫卫生,侍弄花草,整理房间,再把冰箱、微波炉、空调等电器都检查一遍。镶嵌着大玻璃的廊顶,给屋里透进明亮的天光。屋外粉色的杜鹃花,开得鲜丽娇艳。这里一间房两百多元,节假日也不超过三百元,客人来自全国各地。今年,离“五一”小长假还有好几天,客房就都预订满了,有的客人已经是好几次住到这里来。

大湾村如今是3A景区,一到节假日,房间就供不应求。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之一,去年“大湾民宿”的毛收入近十万元。

刘辉洪的儿子十一岁,读小学五年级,女儿五岁,上幼儿园中班。说起孩子,刘辉洪就笑眯了眼。每天早上送完俩孩子,她去民宿上班,抽空还能接接孩子,回家烧烧饭。丈夫就在家门口的游客集散中心工地上打工。“现在多好啊!”刘辉洪心满意足道:“在自家门口打工,一家人亲亲热热,团团圆圆!”

《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27日 20 版)

#农家乐#扶贫#大湾村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