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史记》上说萧何怕被杀才不敢当头领,这个说法有个大漏洞

2020-07-27新闻12

在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中,其领袖真正算得上是农民的只有陈胜、吴广和刘邦。当陈胜、吴广被消灭后,真正的农民领袖就只有刘邦。其余的起义军领袖,都是贵族的后代。

陈胜、吴广成为农民领袖,其实是被逼的。是因为秦朝法律太过严苛,他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造反。

之所以真正的农民成为农民领袖的可能性很小,主要是一个号召力的问题。由于周朝实行了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低等级的人,很难突破自己的身份,成为高等级。因此,在老百姓的心中,都觉得“王侯将相有种”。只有王侯将相的后人,才有资格成为王侯将相。如果其祖上不是王侯将相,那么大家很难把他拥戴为领袖。

(刘邦)

不过,让人奇怪的是,作为身份是农民,而且祖上也从来没有“阔过”的刘邦,在起义的时候,却被大家推举为领袖。而且大家一直很拥戴这个领袖,直到他当皇帝。

说起来,在整个沛县发动起义的时候,最有资格当领袖的,应该是萧何。萧何的祖上是不是贵族,历史上没有记载,我们不是很清楚。但是,萧何是一个读书人,他懂得非常多的知识,这说明萧何的祖上应该不会是平常人。毕竟在那个年代,能够读上书的人,都不是普通人。家里没有一点传统,这一点是做不到的。

萧何的祖上,除了很可能是贵族外,萧何当时还具有极大的威望。有两件事可以证明萧何的威望。

一是吕太公迁到沛县来居住,沛县的县令给吕太公办乔迁酒宴的时候,萧何是主持人。主持人当然是最有名望的人才能当,由此说明萧何的名望在当地是很高的。而且萧何在酒宴上还制定了一个根据贺钱多少决定坐席的规矩。这个规则应该与当时的礼仪是不合的。不合,而萧何敢于制定,大家还都按照这个规则来执行。由此也可见萧何的声望。

二是萧何能够把整个沛县城里人鼓动起来,让他们杀掉沛县县令。县令当然是沛县最高的行政长官。但是,这个沛县县令似乎在各方面都听萧何的。就比如上面讲到的吕太公的乔迁酒宴,还有把刘邦召回来保护城市这一点,县令都听萧何的话。后来,当刘邦回来而县令不让他进城的时候,萧何立刻就号召百姓杀掉了县令。萧何只是一个文官,手中又没有兵权,却能把大家号召起来杀县令。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威望与县令是不相上下的。

(萧何)

既然萧何身份不凡,威望很高,办法很多。可是最终,大家却拥戴刘邦为首领,这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这个问题,《史记》上曾有记载:“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後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这个意思是说,因为当时萧何等人害怕造反的事情不能成功,朝廷反扑过来,把沛县的农民起义军给灭了。这样的话,就必须要承担责任。萧何、曹参等人怕承担责任,所以才这样做。

不过这个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如果真的起义失败了,作为承头的刘邦,肯定会负责任。朝廷对刘邦的处罚,肯定会很重。但是,难道萧何等人就逃得掉惩罚吗?秦朝的法律那么严苛,就算是一点过错都没有的人,也要负连坐的责任,难道参与其中的萧何,会没有责任吗?再说了,就算萧何不当这个头领,在整个沛县起义中,把刘邦迎接回来,杀县令,策划谋反等事情,都是萧何组织的。这一点,大家都是知道的,萧何能逃得掉吗?

(刘邦起义)

所以,《史记》上的这个记载,应该只是司马迁的一种猜测,与真实的情况是有一定距离的。

萧何之所以要立刘邦而不自立,既是他对自己有个清醒的人,也对刘邦有个清醒的认识。萧何知道,虽然自己在沛县是一个非常有名望的人,但是自己有两大缺点:一是不够团结人,二是胆小怕事。从萧何在吕太公的酒宴上的做派可以看出,他确实不够团结人。后来,当刘邦怀疑萧何的时候,萧何采用自污的办法来解困,又可以看出萧何确实胆小怕事。司马迁虽然对萧何拥立刘邦的决定说得不够准确,但萧何胆小这一点,却不是假的。

而刘邦则不一样。刘邦在这两点上与萧何相反。刘邦就是胆大,不拘小节,无拘无束。同时刘邦总能网罗一大帮兄弟。这一种特性,就让刘邦天然具有领袖气质。作为起义军首领是最恰当的。

应该说,正是萧何对自己和刘邦都有充分的认识,为了能够成大事,因此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坚决扶立刘邦起事。

(参考资料:《史记》等)

#楚汉#名著典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