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用哲学化解“生涯焦虑”

2020-07-27新闻11

《超越生涯焦虑——存在心理学的视角》,祝杨军著,科学出版社出版

郭大为

学友祝杨军君又有新作问世,嘱我来作序。就《超越生涯焦虑——存在心理学的视角》所涉及的专业来说,我本无资格置喙,欣然应允也是事出有因。几年前,祝君送给我一本书——欧文·亚隆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他当时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挺有意思的。”我不明就里,以为只是善意的推荐,虽笑纳了厚厚的一部巨著,也只是浏览了一下提要和目录,因忙于琐事,将其置于书堆里,渐渐淡忘了。直到读到祝君的新著,才豁然醒悟:原来他那活跃的思维触角早已探向了新的研究领域。现在到了我“补课”和“还账”的时候了。

确实,焦虑问题值得关注,因为它不仅是一个现代实验心理学的课题,也是一个古老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哲学问题。古往今来,不论是圣贤大哲还是凡夫俗子,无不遭遇过形形色色的焦虑的侵扰,也无不尝试过摆脱甚至超越焦虑之道。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存在主义不折不扣地把焦虑作为一个根本性问题来阐发。堪称存在主义哲学宗师的海德格尔认为,人生在世,恰恰是忧烦组建了人的生存情态,每个人总是或因纠缠于事物中而烦忙,或因算计于人际而烦神,由“烦”而生的“焦虑”或“畏”逼得人去直面无法逃避的人之在此之所是、自由之所存的问题。循此思路,萨特、加缪等人还通过文学作品深入刻画、细致描述了“恶心”“厌恶”“荒谬”等心理现象,实质上是将“焦虑”这一基本的人生体验确立为揭示存在意义的不二门径。尽管存在主义大师给出的最后方案不尽相同,但他们赋予以往被拒斥为“非理性的”心理现象特别重要的地位,为存在主义哲学与现代心理学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存在主义心理学发展的独树一帜与蔚为可观开辟了道路。

存在主义心理学不同于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是为了解除现实中人的具体“心结”、舒缓精神上的病痛与创伤,力图建立一套完善的方法和技术体系。这种努力实际上颇合哲学的古义。西方哲学近来的发展也表现出这样一种复古的倾向,即重提哲学的“治疗”作用。当然,在古希腊伊壁鸠鲁等先哲那里,哲学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逻各斯”的“话术”来清除思想上的迷乱和纷扰,从而保持灵魂的平和与安宁,这与当今建立在实验心理学基础上的方法与技巧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可喜的是,祝君的新作运用存在主义哲学与心理学的成果,针对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年轻人所面对的多方面压力,具体分析和探讨了生活中最为现实的诸种“生涯焦虑”。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理论尝试,并且特别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凸显了祝君的机敏、活跃的“实践智慧”。可以相信,这样的研究不但会引起相关学人的兴趣,也会给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提供切实的帮助。虽然哲学乃至心理学理论代替不了医学,这里开具的“药方”在生活中也不可能“包治百病”,但健全的理智和清晰的思路往往就是祛除心病的关键。借用柏拉图古老的比喻,我们可以说,只有理智这一骑手足够清醒和有力,它才能真正驾驭好情感和欲望这两匹烈马,灵魂这架战车才会运转谐调,人格才会健康强大。

门外汉实不敢多嘴,聊以为序!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