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东汉末年实际是四国鼎立,三国为何只写魏蜀吴,被抹去的是哪个?

2020-07-27新闻9

相信不少读者对于过去的三国时代是比较感兴趣的,这要归功于《三国演义》对这段历史的叙述,让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和有趣的故事浮现于人们的眼前,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最终还是曹操、刘备、孙权站到了最后。

实际上这三人的势力在最初并不大,董卓、袁绍、袁术比起他们,似乎更有机会一统天下,成就统一大业,但是魏蜀吴及时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遇,因此才取得了成功。

到了后来,除了这三国之外,还有一个军阀政权,也就是说东汉末年实际上是四国鼎立。被抹去的是哪个呢?这就是辽东太守公孙度所创立的辽东政权,说到公孙度,大家一定会想到另外一个占据幽州一带的军阀公孙瓒,实际上两人并没有什么关系。

公孙度董卓的部将徐荣关系非常好,因此他借着后门的关系,当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时,公孙度就讨了一个辽东太守当,这是公元190年的事情,此时的公孙度到了不惑之年。

当时的辽东,距离中原偏远,地广人稀,也没啥战略资源,,公孙度前后和公孙瓒袁绍都做过邻居,他也会审时度势,面对中原的斗争,谨慎地保持中立,在加上袁绍等人对辽东也没啥兴趣,就放任他在这里折腾了。

因此公孙度在当地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辽东的势力一点点的壮大起来,同时他又行严刑峻法,打击豪强势力,进行铁腕统治,并且俨然以辽东王的身份自居。

在对外扩充疆土上,公孙度也没闲着,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骑兵部队,东讨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国,将汉朝的疆土扩大到了辽东半岛,尽管这个时候公孙度势力非长,但是袁绍他们心里也很清楚,需要依靠公孙度来抵御牵制匈奴以及高句丽等国家,因此对他也是听之任之了,公孙度死后,他的儿子公孙康就即位了,尽管公孙康对外依然自称为辽东太守,但是他在内,使用的是汉天子规格的车撵,穿的是朝服,俨然有了辽东王的派头。

建安十二年(207年),袁绍势力被曹操击溃,他的儿子袁尚袁熙来投奔辽东,公孙康也很明白,自己不是曹操的对手,很明智地将其斩杀,献给了曹老板。曹操觉得这个人十分知趣,就将他封为了左将军、襄平侯,公孙家得益于长久的统治北方,220年曹丕继位后,为了安稳辽东,又封他为大司马。

公孙康打不过曹操,决定就继续沿用父亲的策略向外发展,建安十四年(209年),公孙康在国内城和高句丽主力部队进行决战,大破其军,并且攻占都城,公孙康随即将此地设置有带方郡进行管辖,名震朝鲜半岛。

不过公孙康心里面明白,尽管他在北方显赫一时,但是等到南方的曹魏政权腾出手来,肯定会收拾自己,因此他积极的派遣使节,和吴蜀联合,做相互照应,而魏国岂能不明白这个道理,辽东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迫使其囤积大量部队与北方边境,魏国企图剿灭这个政权的想法已经很久了,奈何蜀国诸葛亮屡屡进军北伐中原,导致他们迟迟无法对其下手,不过诸葛亮死了之后,蜀国进入了短暂的权力交接真空期。

魏国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公元238年,司马懿带领大兵压境,辽东虽然兵强马壮,但那只是针对高句丽而说啊,强大的魏军很快就迫使其投降了。公孙政权在辽东统治的时间,实际上有48年,比起蜀国还要延续的长,为什么《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不说呢?应当是这块地区遥远,进行的又是外部的战事,对于中原内部的变化起不到太大的影响,辽东政权在演义中也就鲜有提及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