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养生先养心,养心先治气? 曾国藩一生主静,他认为凡事只要能做到“静”就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而很多时候之所以引起了冲突,就是内心不静的原因。在养生上,他更是强调“静”的作用。只不过养生的“静”还可以拓展为“淡然”、“淡泊”等。他说:“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由此,曾国藩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养生观点—养生先养心。“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所谓“心理平衡”就是心情要“静”,不能大喜大悲、大怒大哀等,也就是任何情绪都不能反应过度,要尽量地保持平静。何谓“养心”?《黄帝内经》认为是“恬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庄子说,有修养的人“平易恬,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管子言:“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荀子也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孔子精辟指出:“大德必得其寿”。唐代大医孙思邈则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相反,德劣者往往病多寿短。孔子主张“仁”,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道教为什么说“养生之要,首在养心”在如此众多方面,深究起来,最重要的应首推“养心调神”。养心养性可称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调理精神为调理机体之先,这点从历代。
如何修身养德? 一个人修身必先养心,而养心贵在养德。这一点孔老夫子的“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等观点已经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和养生家都把养德放在修身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