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宁都采茶戏的唱腔分为哪几类? 宁都采茶戏戴红梅

2020-07-27知识14

宁都采茶戏的演艺剧目都有哪些? 万载花灯戏剧目有小曲、小戏、本戏和连台本戏四类。小曲曲目繁多,系灯戏阶段节目,内容简单,表演歌舞化。小戏多为表现男女爱情,反映劳动生活,揭示伦理道德,妙趣横生,美轮美奂。本戏和连台本戏大多源自民间故事及传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万载花灯戏曾不仅在民间异常活跃,而且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些班社配合革命斗争,编演文明戏,奔赴苏区慰问演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抢救这一剧种,成立了专业剧团,在编、导、演、音乐、舞美、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诸方面都得到很大发展和提高。上演剧目200多台,自创本戏20多个,自创小戏60多个。其中《数麻雀》、《三伢子钓鱼》、《喜拦轿》、《阿哥归来》、《放鸡》、《争背篓》、《实习报告》、《蓝图新歌》、《铁风岭》、《双卖纱》、《春归》、《绣女连哥》、《山绿苗壮》、《法官老吴》、《山水情缘》等10多个剧目等受到好评。1980年排演的大型古装花灯戏《孟姜女》,在省内外演出,场场爆满,累计演出400多场,创造了剧团单个剧目演出场数的最高纪录。1999年,万载花灯戏入编《中国戏曲志·江西卷》,万载花灯戏音乐入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2005年,万载花灯戏应邀派员出席“中国。宁都采茶戏的介绍 宁都采茶戏是一种江西省的汉族戏曲剧种。宁都是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客家先民孕育着客家艺术,客家采茶戏吸民间艺术之养料,采中原及其它剧种之所长,经长期交流和相互影响,逐步从三角班演变到半班、半整杂乃至行当齐全,剧目、音乐丰富的大班,现已列入全国320多个独立的地方剧种之一,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宁都采茶戏的起源 这戏形成于清乾隆中叶(约1768年前后),因演采茶灯起家,故初名“灯子戏”,又称“采茶戏”。经历了三角班、前半班、半整杂、后半班等阶段,到20世纪60年代初已具备大班规模。创始人凌官保是兴国县龙公山人,发源地在宁都县赖村镇赖村。在2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盛三衰的局面:初盛于嘉庆初年,艺人多、班社多,已从三角班进入半班阶段,而衰于道光初年,因演出了反抗剥削压迫、反对封建伦理道德等戏,被官府明令禁演(见清道光四年版《宁都直隶州志·禁搬演采茶》);二盛于光绪初年,与祁剧艺人同台演出,条件更好了,水平提高了,进入半整杂阶段,而衰于红军北上抗日后,被反动统治者抓丁封箱,残酷迫害;三盛于解放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夕,可算是空前的繁荣昌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艺人扬眉吐气,和全国人民一样翻身作了主人。这个剧种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重视,大力扶植,并得到许多名人的爱护与大力扶助。宁都采茶戏的演艺剧目都有哪些? 1912年以后,剧目题材逐步扩大。角色行当除原有花旦、小生、丑角外,增加了老生、老旦、青衣、彩旦和花脸。逐渐发展为能演出角色较多的中型和大型剧目的半班。宁都采茶戏共有大小传统剧目106个。其中一人表演的单台戏有《十转来》、《十绣》、《十样带》等12个;对子戏有《秧麦》、《补背褡》、《扇子花鼓》、《卖杂货》等38个;三小戏及半班戏剧目56个。其中中表现劳动生活的有《秧麦》、《采桑》、《采茶》、《铲棉》、《锄豆》等。表现小商、手工业的有《卖棉花》、《卖油》、《卖豆汁》、《广东杂货》、《江西杂货》、《漂洋杂货》、《卖樱花》、《卖棉纱》等。表现民间传统故事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毛洪记》、《过界岭》、《孟姜女哭长城》等。表现反封建迷信的有《打茶兜》、《看相》、《瞎子闹凉亭》、《尤妹吵嫁》等。表现反抗剥削压迫的有《张三当布》、《长工推米》等;暴露封建礼教罪恶的有《葵花记》、《落马桥》、《青龙山》等。建国以后,进行了整理和加工的传统剧目有《张三当布》、《秧麦》、《拔春笋》、《看相》、《扇子花鼓》、《补背褡》、《牡丹对药》、《接姐姐》等。创作了历史和现实题材的大中小剧目有《寿诞记》、《銮刀记》、《三层。宁都采茶戏的唱腔分为哪几类? 宁都采茶戏的常用的基本唱腔有川调、青龙山调、毛洪记调和小调。川调宫调式为主,曲调明朗、稳健,既抒情又叙事,表现力较丰富,是宁都采茶戏音乐的主要部分。板式有川调导板、川调原板、反川板、快川板、川调哭板等.青龙山调分上调和下调两种。上调式,主奏乐器定弦为曲调缠绵悠扬,善于表达较细腻的感情。下调比较深沉悲苦,伤感抑郁,板式有原板、诉板、哭板和散板等。毛洪记调以宫调式为主,曲调较优雅,节奏平稳从容。有的略带伤感,有的犹如吟诵。板式有原板和诉板等。小调曲调比较轻松活泼、幽默诙谐。如《看相》、《拜新年》等。宁都采茶戏民间业余剧团兴起,恢复排演了大批传统剧目,引起音像老板们的注意,几年来,已拍摄录像光碟近百种。

#文化#赣南采茶戏#宁都#艺术#采茶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