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语音学的发展历程 实验语音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70年代到现在。电子计算机已普遍应用于语音分析。在这期间,语音研究已从过去的音素、音节分析扩展到成句成章的分析。除音色之外,超音段特征(包括音高、音强和音长)成为重要研究对象。言语的规则合成和识别的方案是计算机的常备项目。综合这些研究项目,配合新兴的人工智能、言语理解等需要,达到实验语音学的高级水平。同时,越来越多的经验证明,从事语音实验如只研究孤立的语音,而不综合语言学的知识,则对言语信息处理上将无法提高效能。因此实验语音学的研究离不开语言学的指导。早期的实验语音学家首推美国的E.W.斯克里普契尔,1906年他出版了《实验语音学研究》,同时还有J.P.卢赛洛,1908年出版了《实验语音学原理》。两书提供了大量的生理实验方法和成果,是现代实验语音学的启蒙著作。50年代开始了言语声学的研究。美国的贝尔电话公司实验室、哈斯金斯研究组,瑞典的皇家理工学院言语通信系,英国的爱丁堡大学语音系都做了很多工作,为后来的实验语音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 H.弗莱彻、J.L.弗拉纳根、P.拉德福格德、英国的D.B.弗赖、瑞典的C.G.M.方特等人。特别是美国的M.朱斯是较早应用。
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论有哪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质化与量化两派之间的争论十分激烈。自九十年代以来,质化研究方法得到广泛承认
如何构建一个语言学研究的大数据实验,谈谈你的想法? 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语言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语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433633439言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越发凸显。4月22日,以“大数据视野下的语言学研究新趋势”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语言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问题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此次会议由会议的常设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合作单位北京语言大学联合主办。国内十多所高校、科研单位的3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新思考“语言之学有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对语言本身的研究,一是关注对语言研究的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表示。语言的研究就是方法和方法论的体现,语言研究不能不注重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沈家煊研究员认为,语言研究应遵循“能简则简”和“分清主次”两个原则,“能简则简”是为了防止过度生成,“分清主次”是为了防止以偏概全。他指出,一个理论的解释力是由它能排除多少可能性来衡量的,不断增加复杂性和微调程度的理论能排除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甚至不能排除任何例外,最终变得没有解释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张振兴研究员则提出大胆的理论假设—动物有语言,但是否有方言?他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