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锈病的发病规律 锈病菌主要以冬孢子随同病株残体留在地上越冬,在南方温暖地区夏孢子也能越冬。冬孢子萌发时产生前菌丝和小孢子,小孢子侵入寄主形成初侵染。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及夏孢子,孢子成熟后,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状夏孢子,藉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在植株整个生产期间,夏孢子起重复侵染作用。夏孢子在10-30℃范围内萌发,最适温度 16-22℃,夏孢子形成和侵入适温15-24℃。在适温范围内,寄主植物表面具备水滴是锈病菌夏孢子萌发和侵入的必要条件。早晚重露、多雾易诱发本病。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过密、偏施氮肥,发病也较重。菌主要以冬孢子随同病株残体留在地上越冬,在南方温暖地区夏孢子也能越冬。冬孢子萌发时产生前菌丝和小孢子,小孢子侵入寄主形成初侵染。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及夏孢子,孢子成熟后,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状夏孢子,藉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在植株整个生产期间,夏孢子起重复侵染作用。夏孢子在10-30℃范围内萌发,最适温度 16-22℃,夏孢子形成和侵入适温15-24℃。在适温范围内,寄主植物表面具备水滴是锈病菌夏孢子萌发和侵入的必要条件。早晚重露、多。
豇豆锈病有霉状物吗? 豇豆锈病一般初2113生黄白色的斑点、稍隆5261起,后逐渐扩大,呈黄褐色疱斑(夏孢子堆4102),表皮破裂,散出红1653(黄)褐色粉末状物(夏孢子)。锈病,用嘧菌酯、氟硅唑、醚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烯唑醇,丙环唑,三唑酮,吡唑嘧菌酯等药剂交替使用喷雾防治。
豇豆锈病怎么防治啊 豇豆锈病俗称“疸”,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和豆荚,严重时茎蔓亦可受害。初在叶片背面生淡黄色小斑点,逐渐变红褐色,并稍隆起呈泡斑,即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红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形成黑色冬孢子堆。致使叶片变形、早落。种荚生病,失去食用价值,其荚上也产生红褐色夏孢子堆和黑色冬孢子堆。有时在叶片正、背面均可见栗褐色的性孢子器和黄白色的锈孢子器。发病规律:在我国北方,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春当日平均温度达20℃以上,并具湿润及光照条件,冬孢子即萌发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传播,遇寄主萌发侵入为害。产生夏孢子,借气流传播,有多次再侵染。植株生长后期形成冬孢子堆越冬(夏)。当温度20~24℃,相对湿度90%左右,尤其遇阴雨天气,保护地通风不良,易造成病害流行。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如大青叶、之豇28-2、铁线青豆角等。②发病初期喷药保护。用50%多硫悬浮剂400倍液,或15%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1次。③农业防治。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病荚,收获后清除病株残体,带出田外集中烧毁。合理密植,防止郁蔽高湿,保护地应及时通风透气、排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