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心得体会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君子,道家是圣人,法家对人性是持否定态度的,所以多讲制度,讲以法治国。法家和道家都主张愚民,而儒家主张有教无类,相信人可以通过教育完成理想人格。儒家和道家都提到中庸之道,不过儒家偏向有为,而道家偏向无为。儒家和道家的理想在某种程度上殊途同归,分歧在于实现理想的途径:儒家主张通过修、齐、治、平达到“天下”的理想,道家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
道德经·知足常足的作者 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一说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诞生。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县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与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前551-前479)同时,长孔子20余岁。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李耳存世著作有《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道德经》,东周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司马迁《史记》有《老子韩非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