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江陵毛家山 水田的中国水田

2021-04-10知识12

湖北人有什么习俗 湖北人饮食习俗:楚人饮食之原料,为楚地所产,它的特色和水平,与楚地物产资源特色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楚人饮食文化最鲜明地体现了鱼米之乡的特色,其主要特点是:稻为主食京山屈家岭、江陵毛家山、澧县梦溪镇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稻谷壳、稻谷表明,早在距今8000到4600年前,荆楚大地就聚居着以种水稻为主的氏族部落。他们除主食稻米和杂粮外,千百年间,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食品制作也走向多样化、精细化,如米粉、米粑、糍粑、年糕、汤元、粽子等。嗜好鱼肉考古发掘曾发现大量的动物遗骸和栩栩如生的鸡羊鱼等动物陶型。这表明楚地先民在距今数千年前,就饲养猪狗鸡羊,捕捞鱼蚌。平原河谷地区除禽畜外,以鱼类为重要营养品。山区、平原、丘陵,都吃猪牛羊肉和野味。至今,在荆楚大地婚丧喜庆节日宴席中,也是“无鱼不成席”。荆楚鱼米乡,鱼的制作和吃法十分丰繁,令人眼花缭乱。干鱼腊肉是楚地冬腊月的一道风景线:“仲冬天气肃凤霜,腊肉腌鱼尽出缸。生怕寒潮收不尽.天天高挂晒台傍。一些高寒山区。除了池塘养鱼外,多数农户无鱼。为了年年有余鱼,春节前都要走出深山去买鱼,如大别山深山老林里的农民就三五结伴去太湖、望江、黄梅鱼。

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内容有哪些? 大溪文化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游西段的两岸地区。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的年代,为公元前44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巫山县历史文化悠久,古代神话中的巫山神女,也称巫山之女。传说为天帝之女,一说为炎帝之女,本名瑶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之阳,因而为神。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梦与神女相遇,神女自荐枕席,后宋玉陪侍楚襄王游云梦时,作《高唐赋》与《神女赋》追述其事。神女为“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美貌仙女。因此,巫山神女的传说和大溪文化的发现,都印证了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生活的痕迹。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长江中游的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属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的萌芽阶段,是我国著名的原始社会古文化遗址之一。大溪遗址位于长江瞿塘峡南侧,后在西陵峡又发现几处同类遗址。大溪文化可归纳为3期:早期以夹炭红陶最多,戳印纹简单、细小,彩陶极少,以折肩圈足罐、三足盘、鼓形器座等为代表。中期以戳印纹发达,彩陶兴盛,常见内折沿圈足盘、簋、高把豆、折腹盆、曲腹杯、筒形瓶。

母系氏族时代的大溪文化是怎样的? 大溪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四川巫山大溪而得名,距今约6400年至5300年。但实际上这种文化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至汉水中游沿岸,其中心地域在湖北的西南部。在湖北省发现的重要遗址已有20多处,著名的有宜都红花套,枝江关庙山,宜昌中堡岛、清水滩,松滋桂花树,江陵毛家山等遗址。大溪文化初步可分为两个地区类型:长江沿岸的鄂西川东地区,如大溪、红花套、关庙山等地的遗存,可称为“大溪类型”。长期多夹炭陶,夹砂陶比例始终很小,白陶也很少。圈足盘、陶簋多见,典型器有彩陶筒形瓶。圈足上盛行各种成组的戳印纹。彩陶纹饰有横人字形纹、曲线网格纹,有的器形和彩纹,明显受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影响。洞庭湖北岸、西北岸地区,如三元宫、丁家岗、汤家岗等地的遗存,可称为“三元宫类型”。夹砂陶比例大,红褐胎黑皮陶和白陶占一定数量。有特征鲜明的盘口圈足罐和筒形圜底罐。圈足盘少,彩陶筒形瓶仅有个别发现。以通体装饰的印纹、刻划纹为特色,漩涡纹、变体卷云纹彩陶也具特点。大溪文化先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生产,在许多遗址的红烧土块中夹有稻壳和水稻的茎叶碎末。一些遗址还有较多稻壳和稻草灰烬出土。红花套、关庙山两处属于大溪文化。

#江陵毛家山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