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几年的出台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理论依据是什? 根据我国国情和市场状况。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在我国国际收支调节中的应用 199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不仅经常项目大量贸易盈余,而且资本与金融账户也有大量盈余,造成了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现象。在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加,说明了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的不合理性。我国国际收支鲋‘双顺差’觋象还成为了西方国家批评人民币汇率低估的主要依据,这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了巨大的升值压力。汇率政策作为国际收支均衡的主政策。其取向需要以汇率对圜际收支影响的效果为依据,因为一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汇率对国际收支调节的作用是有差别的。因此,人民币汇率的调整能否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进行有效调节,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讨论与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关研究采用弹性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等,虽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为货币当局制定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提供了参考。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 对国际收支进行论述的最初依据体现在重商主义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中。尽管重商主义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各学派的观点也很不一致,但他们的理论研究却都涉及到了国际收支。代表人物有托马斯·格雷欣、约翰·海尔斯、奥雷姆斯、博丹、马莱斯特罗特、马林斯等人,他们对国际收支的认识主要隐含在对货币的论述中;米塞尔顿在对贸易收支进行论述时,首次采用了“贸易平衡”一词;晚期重商主义的杰出代表托马斯·孟在其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中指出,影响一国对外贸易的不仅仅是贸易收支,还有非贸易收支和转移支付,并对资本项目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进行了论述。晚期重商主义者甚至开始尝试编制对外贸易平衡表,该平衡表的结构和记账方式与现代国际收支平衡表大体一致。大卫·休谟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时期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1752年《政治论丛》中提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被公认为是最早形成的系统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论述了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和国际收支如何自动达到平衡的机理。但休谟的国际收支分析只是一种国际收支静态均衡分析。此后,大卫·李嘉图以更为严谨的经济学术语,阐述了与休谟观点相似的国际收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