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姚雪垠春暖花開的時候 李自成 的作者?

2020-07-27知识13

姚雪垠靠什么写成《李自成》 创作《李自成》的源泉姚雪垠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河南省邓县九龙乡姚营村一个破落地主家庭。父亲上过开封优级师范。由于家境窘困,母亲准备在他出生时溺婴,幸为曾祖母所救。他从小爱听外祖母讲故事,由此激发了想象力和文学兴趣。邓县地处豫西南,环境闭塞落后,水旱灾害与瘟疫频仍。加上封建军阀压迫,农民无以为生,或外出逃荒,或铤而走险。姚雪垠9岁那年,土匪攻破寨子,姚家房屋和衣物都被烧光,从此随父母逃到邓县城内县后街居住。在县城里,先读了一年多私塾,又上了三年教会办的高等小学,背诵过大量古文并习作文言。暇时爱听艺人说《施公案》、《彭公案》、《三国志演义》等书。据《邓州市志》载,李自成曾三次过邓州,其中最后一次是1645年3月,在清军追击下,李自成残部从邓州西南下,一部分是从姚雪垠的家乡姚营村路过的,因而留下了大量关于李自成的民间故事。姚雪垠是听着李自成的故事度过幼年的,这也是他后来创作小说《李自成》的源泉。姚老说:“我幼年时听到李闯王的故事都是诬蔑李自成的,说他在河南杀得十字路上,搁金元宝没有人拾。大顺朝迅速灭亡,统治阶级把他当‘流贼’看待,在野史和戏曲中充满颠倒黑白的侮辱之词。我要做的工作就是还历史的本来。姚雪垠的女儿叫什么名字 姚雪垠在逆境中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小说以明末义军领袖李自成、明末皇帝崇祯为中心,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揭示了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和封建社会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复杂局面。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堪称农民革命战争的历史画卷。这部巨著从1957年动笔以来至今30余年,已出3卷八册,约230万字。全书计划出5卷,现在正写最后一卷。60年代出版第一卷时,得社会各界好评。译成日文后,曾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文化奖。第2卷于1982年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基本信息姓名:姚雪垠 姚雪垠[1]性别:男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省邓州市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生卒年:1910.10.10-1999.4.29 曾任职务: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原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全国第六届、七届政协委员。现代小说家。原名姚冠三,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河南省邓州市一个破落地主家庭。父亲上过开封优级师范。由于家境窘困,母亲准备在他出生时溺婴,幸为曾祖母所救。从小爱听外祖母讲故事,还由此激发了想象能力和文学兴趣。邓县地处豫西南,环境闭塞落后,水旱灾害与瘟疫频仍。加上封建军阀压迫,农民无以为生,或外出逃荒,或铤而走险,土匪遍地。姚雪垠9岁那年,土匪攻破。邓州市出来的名人 丁声树(1909~1989),号梧梓,邓州市人,我国杰出的语言学家。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1932年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先后任助理员、编辑员、副研究员、专任研究员。1944~1948年曾赴美考察,参加过美国语言学会,兼任哈佛大学远东语言部研究员、耶鲁大学研究院语言学部研究员。1950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院士)、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还兼任过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语言研究所方言组组长、《中国语文》杂志主编、《语言研究》杂志编委等张志和,1958年生于河南邓州。古典文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享受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199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大师启功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并学习书法艺术。1983年-1985年在许昌学院前身许昌师专中文系学习,1989年考入河南大学攻读古典文学硕士学位,1992年考入北京师大师从启功先生攻读中国古典文学博士学位,并学习和研究书法艺术。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近年来,出版《三国演义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学》等专著多部,主编《世界。历史巨作《李自成》的作者是哪里人? 《李自成》作者姚雪垠(1910.10.10-1999.4.29),河南省邓州市人。简述抗战初期“国统区”文学的基本特征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2113,日本帝国主义者入5261侵中国4102。战争造成了中国作家和中国新文学的苦难,但战争也1653考验了中国作家和中国新文学。中国文学界义无反顾地与全国军民一起投入到抗击敌寇的正义事业中。他们不仅以自己的生命与鲜血抗敌卫国,同时也以笔代枪,创作了大量富于感染力和战斗力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大量出现,忠诚地履行了自己对祖国的神圣责任,还形成了新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现象—抗战文学。而“救亡”也成为首要的文学叙事,占据了这个时期中国文学的主导地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仅十天,左联就在《文学导报》第一卷第五期刊登了《告国际无产阶级及劳动民众的文艺组织书》,强烈抗议日寇的野蛮侵略。10月15日,左联执委会又通过《告无产阶级革命家及一切爱好文艺的青年》,要求文艺工作者以文艺为武器,“各方面地去攻击帝国主义的横暴和列强的趁火待劫的野心”[1]。同年11月,左联又通过了题为《中国无产阶级及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不仅把“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作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首要任务提了出来,而且把“抓取反帝国主义的题材”列为“最能完成目前新任务的题材”中的首位。[2]但是,在不同的政治。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的关于姚雪垠 姚雪垠(1910-1999),河南邓县人,现代著名作家。20年代末在省立开封第一中学学习(四年制)。1938年春发表了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用新鲜生动的语言,成功塑造了一个农民游击队员的形象,受到读者和文艺界的重视。抗战后期任东北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曾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这期间出版了《牛全德和红萝卜》、《新苗》、《重逢》、《春暖花开的时候》、《戎马恋》、《长夜》等中长篇小说和论文《小说是怎样写成的》。《长夜》是一部充满乡土气息的作品,以广阔的农村政治斗争道路的农民形象。另外,还有中篇传记文学《记卢熔轩》,剧本《一封信》,小说《母爱》等。1951年他到河南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1953年调到武汉作协。1957年开始创作历史小说《李自成》,计划写5卷,共约300万字。1978年2月,姚雪垠被选为第五届全国协委员,后任湖北省文联主席。1983年秋,姚雪垠同志应开封高中邀请,曾到母校作学术报告。姚雪垠的主要作品 《李自成》是“长河式”的小说,从崇祯11年写起,全面地反映明末李自成起义由困厄转到兴盛,复由胜利走向失败这一历史悲剧的发展过程。第 1卷出版于1963年,第2卷出版于1976年,第3卷出版于1981年,最后两卷也已有若干单元(如《崇祯之死》、《李自成之死》)陆续发表。已出版的前3卷共8册,以230万字的篇幅,着重展示了李自成从困境中奋斗,达到鼎盛,却又在鼎盛期内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埋下后来失败的种子。作品不仅着力描绘了农民军和明王朝之间这场生死大搏斗,而且写出了当时十分激烈地进行着的民族战争,还写出了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几支义军之间的矛盾,李自成部队内在的矛盾,写出了明末社会上各个阶级、阶层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在农民大起义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变化。人物从帝王、后妃、百官到义军将领、战士、各类市民、穷苦百姓,乃至清方首领与文臣武将,地域从西北高原、中州重镇、北京城内到僻远山村、关外城池,场面从战地厮杀、牢狱交锋、密室定计、边寨平叛到宫廷宴饮、相府风光、京城灯市、军中婚礼,笔墨无不触及。作者力图对一个时代的生活作出总体式的反映。就所写社会内容的复杂宽广、生活色彩的丰富多样而言,《李自成》。关于姚雪垠的资料 姚雪垠(1910~1999.4.29)现、当代作家。原名姚冠三,字汉英,河南邓县人。1945年在此期间出版有报告文学集《四月交响曲》,短篇小说集《M站》、《差半车麦秸》,中篇小说。

#姚雪垠#长夜#文学#李自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