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国棉一厂的深陷泥潭 1971年,西北国棉一厂成立了化纤直属连,1972年7月正式命名为化纤车间。到了计划经济末期,陕西作为一个纺织业大省,面临着粮棉征地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陕西省政府计划建设一个化纤厂。由于西北国棉一厂本来就有个化纤车间,1989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由西北国棉一厂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以西北国棉一厂的化纤车间为基础,易地扩建一座化纤厂。这个计划建设的化纤厂,设计规模为年产粘胶纤维2万吨,采取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土建工程按照1万吨规模设计,设备按照5000吨规模设计,投产后再筹资扩建5000吨设计能力,以达到年产1万吨粘胶纤维的能力。一种说法为,在当时的讨论会上,西北国棉一厂时任厂长发表了比较尖锐的意见,和省上领导一心先建设工厂投入生产的想法不一致。这位厂长认为:这个化纤厂不上规模,必然亏损,这样搞下去前景不妙。但陕西省政府出了个《会议纪要》,指出这个项目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项目投产之后,如果遇到困难,省政府给予支持。有了这个《会议纪要》的支持和保证,西北国棉一厂最终选择上马化纤分厂项目。不过,在职工中还流传着另一种版本,这种版本把化纤分厂的责任归结为时任厂长投资失误。而这个化纤分厂后来的命运轨迹是这样。
西北国棉一厂的发展历程 建厂初期,第一代“开厂元老”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凭着那种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感谢毛主席的朴素的思想感情,以做了新社会主人迸发出的巨大热情,投入到大干社会主义的时代洪流中,提前建成了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行设计的“国营西北第一棉纺织厂”,并在以后的创业发展中,创造了陕西纺织业的多项第一。在“文革”中最混乱的日子里,西北国棉一厂没有关一天机器,全厂职工自觉自愿扩台扩锭,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1966年产值超过4500万元,利税超过了1800万元。而在“文革”结束的那一年,西北国棉一厂仍上缴利税1300万元。上世纪80年代后期,纺织行业经过阵痛之后,市场出现转机,逐步由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产品开始供不应求。西北国棉一厂也因此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89年工业总产值12251.88万元,实现利润2851.72万元,实现利税3702.5万元。1990年产值继续增长。在完成经济承包合同的基础上,两年为国家多交500万元。1996年以后,西北国棉一厂加快了内部改革和走向市场的步伐,组建成立了陕西风轮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西北国棉一厂既然破产了,为什么至今还存在? 简介西北国棉一厂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人民路41号,是国有大型棉纺织企业。创建于1951年,占地43.5公顷,注册资金1.16亿元人民币,隶属于陕西省纺织工业总公司。有职工5620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569人。拥有纱锭87880枚,布机1838台,年产棉纱10000余吨、多种坯布约6500万米。先后安装使用了大量的国产及进口先进设备,无梭机织产量占总产量的55%以上,自产纱可实现100%的精梳化,无结头纱率100%。85%以上的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生产10支~150支多种规格档次的纯棉、涤棉、涤粘和人e69da5e6ba90e79fa5e9819331333264623265棉细布、府绸、仿羽绒布及防静电布等,形成了高纱支、高密度、织物细薄的产品特色。注册商标“风轮”牌。年均出口创汇达3000万美元,纳税2500万元。企业已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1994年评为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被授予“重合同、守信用”称号。1997年开发生产的喷气斜纹系列导电布被列为国家级开发项目。2000年开发生产的特高支高密织物80支、90支、100支系列,被列入国家级新产品目录。产品以全棉仿羽布、涤棉导电布和高支高密仿羽布为主,出口日本、南韩、香港、欧共体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