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温州南戏拜月记 元末明初的四大南戏都是什么?

2020-07-27知识21

元代文学南戏指什么?南戏四大传奇是什么?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原是一种地区性剧种,早在北宋末年就已经产生。开始起于浙江温州一带,因此,人们称它为温州杂剧。到南宋光宗年间(1190-1194),《赵贞女》、《王魁》等戏文出来后,已流行至临安一带。南宋末年,又传入苏州等地。到了元朝,南戏虽受统治阶级和封建文人的岐视、压制,但它仍在民间慢慢地发展。到元末明初又兴盛起来,出现了高明作的《琵琶记》和相传为施惠作的《拜月记》等名剧,为明清传奇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荆刘拜杀”是元代的四大南戏《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的合称,又称四大传奇。《荆钗记》共四十八出,王国维考定为明初朱权作,该戏描写穷书生王十朋以荆钗为聘,娶钱玉莲为妻,然后赴京应试。中状元后,丞相万俟要招为婿,王坚辞不从。在家的钱玉莲,与王十朋的母亲相依为命,却屡遭继母和富豪孙汝权的欺凌和迫害,不得已投江自杀,幸遇救。经过种种波折,终于夫妻团圆。《刘知远》全名是《刘知远白兔记》作者不详。写刘知远赘入李家为婿,后投军太原,屡建军功,为岳帅赏识,招为女婿,过着高官厚禄的显贵生活。而他的妻子李三娘却受尽兄嫂的折磨,在磨房中生子,用牙咬脐带,取名刘咬脐,由邻人偷送到太原刘知远。南戏与昆曲及其重要剧作 南戏剧种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馀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南戏角色南戏的脚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展开剧情,其他脚色皆为配角。生:戏中的男主角,一般扮演书生、秀才、状无之类的人物。旦:戏中的女主角,所扮演的人物一般都为青年女子。净:净本有正净和副净之分,南戏中只有副净。副净出于唐代参军戏中的参军这一角色,故他所扮演的人物一般也都具有滑稽打诨的特征。丑:在戏中所扮演的人物大致和净所扮人物相同,也是插科打诨一类的人物。末:末也有正末和副末之分,而南戏也只有副末。副末在戏中一是用以开场,二是扮演次要的男性人物。副末与副净相对,盖源于唐代参军戏中的苍鹘,故也带有插科打诨的特征。外:南戏中的外,。什么叫南戏 南戏剧种2113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5261200年间在中4102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1653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馀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南戏的产生和发展宋政权南渡,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艺人和作家集中于宋行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等城市,遂使产生在温州的南戏,盛行于临安以及浙、闽等地区。一般以《张协状元》为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可能是南宋晚期流传下来的作品。南戏的题材内容,多为反映当时在阶级和民族压迫下,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因此现实性较强,并富于斗争性。如《王焕》、《蔡伯喈》、《王魁》等。元统一中国后,南戏在和元杂剧的交流中,在艺术上有很大发展。元中期以后,南戏逐渐流传至北方大都(今北京)等地。元末,四大传奇:《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劝夫》以及《琵琶记》等名作一时竞。元末明初的四大南戏都是什么? 元末明初出现的四部著名的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为荆、刘、拜、杀,均为南戏早期作品。它们都是书会才人。名词解释 南戏 南戏也称“戏文”。宋元时流行在中国南方的戏曲艺术。因最初形知成于温州(今属浙江),故也称“温州道杂剧”、“永嘉杂剧”。萌芽于民间歌谣、小曲,曾受诸宫调和宋杂剧等影响。北宋末、南宋初已形成,是中国戏曲最回早的成熟形式之一。音乐上以南曲为主。剧本今知约二百种,全本留传的仅《答张协状元》、《小孙屠》、《荆钗记》、《琵琶记》等十多种,另有数十种存有残曲。

#中国温州#张协状元#文化#后汉高祖#拜月亭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