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转座因子自主性非自主性 短散在元件的相关元件

2021-04-09知识0

短散在元件的相关元件 中文名称:长散在元件英文名称:long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s,LINE长散在元件亦称长散在重复序列,意为散在分布的长细胞核因子,是散在分布在哺乳动物基因中的一类重复序列,这种重复序列较长;LINE是可以自主转座的一类反转录转座子,来源于RNA聚合酶Ⅱ的转录产物;L1是LINE中的一种重复序列,长约6 500bp,哺乳动物基因组中的拷贝数可多达10万份,主要集中在AT富集区。L1以及由L1编码的反转录酶作用于其他非自主反转录转座子以后所生成的DNA序列,加起来至少占人类基因组全长的四分之一。LINE不同成员之间的序列有较大差别,但是同一物种中的LINE的不同成员仍有较大的同源性。LINE有分别长1137bp和3 900bp的可读框,这两种可读框有14bp的重叠序列。从LINE的结构分析,它并不具有反转录病毒特有的LTR,因此曾把LINE归于非病毒超家族。测序的结果发现LINE L1的一个可读框同反转录酶是同源的,这提示LINE可能来源于能够编码转座所需的酶进行自主转座的可动元件,所以现在在分类时被归人病毒超家族。1988年,人们第一次认识到可动元件可能是人类疾病的一种致病因素。当时在血友病A的凝血因子Ⅷ基因中发现了两个截短的L1,后来在凝血因子Ⅷ的基因中又发现了。

基因转座的Ac-Ds转座系统 Ds所导致的解离事件,似乎还受到另外一个因子的控制。麦克林托克观察到,1944年夏天所种植的那批玉米,它们的籽苗幼叶上出现一种奇特的变异类型,即在幼叶上有一对同源区域(它们来自于一对姐妹细胞),其中一半表现为色素减少,而另一半则相应地表现为色素的增多。从这一逆向关系中,麦克林托克领悟到,一定是在有丝分裂期间,两个姐妹细胞中的一个得到了另一个细胞所失去的因子,该因子与调节突变频率有关,或者说它控制着Ds的解离事件,致使同源区域的色素呈现出逆向关系,这就是Ac因子(Activation,意为活化)。Ac与Ds构成一个控制体系,其中Ac的活动是自主的,亦即它能够自发转座(移位),并影响其它基因的表达;Ds的活动是非自主的,因其中央部分发生缺失,失去了自发移位功能,只有当基因组上有同一族的自主因子(如Ac)存在时,才能够转座(移位)。遗传学交换实验表明,Ac相当于一个显性因子,它位于9号染色体长臂上,Ac与Ds隔开一段距离,但却能遥控指挥Ds。但是,当欲精确定位Ac时,才发现Ac本身也可移动,又是一个转座因子!曾被看作是基因不稳定性所导致的玉米籽粒上的斑斑点点,现在通过基因的转座理论,就有了一个合理清晰的说明。从1944年发现最初。

Ac-Ds转座系统的Ac-Ds转座系统 Ac与Ds构成一个控制体系,其中Ac的活动是自主的,亦即它能够自发转座(移位),并影响其它基因的表达;Ds的活动是非自主的,因其中央部分发生缺失,失去了自发移位功能,只有当基因组上有同一族的自主因子(如Ac)存在时,才能够转座(移位)。遗传学交换实验表明,Ac相当于一个显性因子,它位于9号染色体长臂上,Ac与Ds隔开一段距离,但却能遥控指挥Ds。但是,当欲精确定位Ac时,才发现Ac本身也可移动,又是一个转座因子!曾被看作是基因不稳定性所导致的玉米籽粒上的斑斑点点,现在通过基因的转座理论,就有了一个合理清晰的说明。从1944年发现最初的线索起,麦克林托克整整花了6年的时间,才构筑了一个完整的“转座”理论体系。其间,大量的线索初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关,零乱不堪,但是,麦克林托克坚定地相信,其中必定能找到规律,从而使这些数据显现出意义来。这就是Ac-Ds体系的提出。

#转座因子自主性非自主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