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比较司马迁语屈原的生死观 屈原的生死时间

2021-04-09知识9

屈原是怎么死的?为什么? 周赧王bai三十五年(前280年),楚du顷襄王zhi十九年,秦将司dao马错攻楚,楚版割让上庸、汉北地权;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邓、西陵。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这一年大概是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屈原当时六十二岁左右。扩展资料: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他留下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录共25篇。虽然有的篇章是否为屈原所作,还有疑议,但可以确定是屈原作品的还是占多数。如《离骚》,就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品,描写楚国的特殊名物。屈原作品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与地方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吸收神话传说素材,感情激越,热烈奔放,多写个人情志与想像,想像丰富,善用比兴与夸张手法。语言运用上,屈原作品突破诗经格式,运用“兮”、“些”、“只”等虚助词,加强节奏感和音乐感,并常见双声叠韵、对仗与叠字。

屈原与司马迁不同的生死观之我见? 择生与择死—屈原与司马迁作者:张曼菱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着我。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的不同,正是由于前者是别无选择地献身,后者却是投机的。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

比较司马迁语屈原的生死观 屈原的生死观是5261彻底积极的.他以最积极的态度对待4102生活、对待事业、对待理想,对待一切,连对死亡的1653态度也是积极的.他的生死观的基础是情感,是爱-对生活的热爱、对民族和人民的挚爱、对美的至爱.就现实生活而言,就民族生存而论,儒家、道家、屈原的三种生死观念都是不可缺少的.儒家的殉道,主要是理性的判断,是在死亡迫近、道义与死亡二者不可得兼时的一种被动选择;道家则视维护自然生命为天责,坚决反对为功名利禄而戕害生命;屈原则要将死亡掌握在自己手里,让死亡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与儒家、道家相比,屈原未能在日常生活中为个人提供深刻实用的生存智慧,但他建构了彻底积极的生死观,将崇高的道德理想的价值追求与个体炽热的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继承了上古神话的传统,突破了自然对生死的规定性,实现了精神与意志的永恒,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之魂。司马迁的生死观,是“舍生取义”的迂回策略,泰山的死,鸿毛的轻,只是在情势所迫中的一念之间。司马迁的坚韧是能够选择之后,坚持的义无反顾。

#屈原的生死观#司马迁与屈原生死选择小作文#屈原的生死时间#徐涛朗诵屈原颂生死交响太震撼了#屈原生死之谜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