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道情的主要价值 清涧道情传承历史悠久,根植于民间,内涵丰富,表现力强,是陕北地区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发掘、抢救、保护清涧道情,其价值主要有三点:1、学术价值:清涧道情既不属于我国目前已成形的某一剧种的派生产物,也不属于民歌或民间小调,其丰富的内容和一脉相承的口头传唱渊源,以及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性,在中国民间音乐史上,是十分独特的,也是非常稀有的,保护和研发清涧道情,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音乐,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2、戏剧价值:清涧道情从最初的坐班清唱,到打击乐的不断丰富,到特殊器乐的配入,再到篝火式的民间舞蹈的渐入,到后来的舞台表演规模的成型,将来有望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剧种,有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保护和研发清涧道情,对于拓展中国戏剧种类,完善和振兴戏剧市场有着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3、实用价值:发掘、抢救、保护清涧道情,对于推动陕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陕北道情的艺术特点 1、传统剧本内容特征:①探讨天地、男女等哲学类问题。②戏中人物多出于宗教典籍佛、道多于儒。③剧本框架是原来的,细节大多是民间艺人根据自己的经历修改的。2、以道情教化为主要内容。3、语言特征:文人雅调少、民间俗语多。4、表演风格:谐谑音闹成分多。5、音乐上苦腔多于欢音。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徒唱的经韵,当时是诗赞体。宋代后,经韵吸收了词、曲牌特点,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道歌。其流行于北方的一支,在原韵调的基础上发展为曲牌体,又逐渐演变成戏曲。根据其代表剧目《十万金》看,其早于《西游记》的面世,《十万金》中的《孟姜女哭长城》可以源于唐代国名变文。由此可推断。陕北道情是早于元杂剧或与元杂剧同期的古老剧种。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记载:中国汉至唐代的封建统治阶段,为了加强他们的皇权地位,提倡汉族道士创立和发展的道教,推崇黄帝和老子为教主,反对外来的佛教。唐高祖李渊,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威望,将他说成是《道德经》作者李耳的后裔,和老君(即老子)有亲缘关系。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得到道教支持夺取了皇位,故极力兴道抑佛。为了维护道教地位,争取信徒,道士们采用有说有唱的俗讲变文来扩大宣传,这种说唱形式。
清涧道情的基本特征 清涧道情,从可考资料看,其曲调产生于唐朝,道情戏始于明清时期。经过一千多年的演绎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以下一些基本特征:1、主体韵味的原始性:道情曲调由古代道士传经布道吟唱而形成,所以其主体风格是柔和婉约、平静典雅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气韵,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的出世思想。虽经历代传唱,这一主体风格始终保持不变。2、唱腔细节的随创性:由于传唱历史悠久,传承体系在民间,传唱群体松散无序,所以道情唱腔在传唱过程中,在一些细枝末节有着较为宽松的随创性。3、音乐元素的包容性:清涧道情在传承中,从演唱形式到演奏器具,以至演唱风味,不可避免地受到秦腔、晋剧及陕北民歌的影响和渗入,体现了非主体音乐元素的包容性。4、情感表达的多样性:清涧这一地域,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人们的生存状态艰辛,所以道情腔调里,既有一些悲情哀怨与无可奈何的愁愫,如《苦腔》、《泪板》等,如泣如诉,也有少许不满现实、与命运抗争的尖锐呐喊;同时还有表达喜庆欢快的旋律和节奏。5、表现形式的灵活性:道情演唱既可在盛大节庆场面上,文武场排开、一板一眼的规模演唱,也可众人席地而座,三弦一引,轮流演唱,如“闹窝铺”,还可以一个人在田间地头荒腔野。